神经系统疾病与大脑的紧密联系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疾病——脑胶质瘤。作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脑胶质瘤在神经外科的治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菊祥在接受人民好医生客户端的采访时,为我们深入解读了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以及人文关怀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陈菊祥主任介绍,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它们通常分为四级。其中一级和二级的胶质瘤生长较为缓慢,偏向良性;而三级和四级则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分子被纳入胶质瘤的精准诊断中,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了精确的方案。
在诊断胶质瘤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胶质瘤的症状多样,取决于肿瘤的占位效应和影响的具体脑区功能。这些症状可能是全身性的,如肢体抽搐、单侧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也可能是局限于脑部的症状,如语言障碍、视觉缺陷和视物不清等。严重的病例中,肿瘤体积过大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嗜睡和昏迷。而CT和核磁共振等神经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病情具有关键作用。
对于脑胶质瘤是否等同于“死亡通知书”的问题,陈菊祥主任强调了一个概念性的问题。脑瘤是颅内肿瘤的统称,而胶质瘤只是其中的一种恶性肿瘤。对于低级别的脑胶质瘤,预后效果良好。通过精准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的10年生存率超过70%,甚至有一些患者的生存期可以超过20年。面对这一疾病时,患者和家属需要调整好心态,加强对疾病的认知,既要重视又不应过度畏惧。
当前,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以及新兴的肿瘤电场治疗等。手术治疗是首选。对于高级别的脑胶质瘤,如胶质母细胞瘤,医生通常会综合利用多种辅助技术,如放疗、化疗和肿瘤电场治疗等,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其中,肿瘤电场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手段,通过中频、低强度的电场有效阻断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抑制肿瘤生长。这一治疗手段已经有大量的临床患者数据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单纯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注重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治疗、精细化服务和关怀。陈菊祥主任强调,医生还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舒适的就医环境,这对于患者的康复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