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揭示的财富秘密:中国居民人均财富解密与背景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为我们揭示了关于国家财富状况的重要信息。据该报告,截至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财富达到了惊人的约36.6万元^[1][5][6]^。这一数据是基于社会净财富总量进行测算得出的,让人对中国居民的财富状况有了更为明确的了解。

让我们深入解读这份报告的关键数据:
一、财富增长趋势
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社会净财富的复合年均增速达到了惊人的16.2%,这一增速高于同期的名义GDP增速(12.8%)^[5]^。到了2019年,社会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1655.6万亿元,而总负债为980.1万亿元^[5][7]^。这一数据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
二、公众感知差异
尽管人均财富数据看上去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有部分网民提出质疑,认为存在“被平均”的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1][5][6]^。实际资产结构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房产价值、区域经济差异等。例如,广西河池市某115平方米的房产在2023年的拍卖起价仅为36万元^[3]^,而在企业并购案例中,境外资产交易价格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数值^[4]^。
三、资产与收入的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这份报告中提到的财富数据主要涵盖的是存量财富,如固定资产(如房产)、金融资产等,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是两个不同维度的经济指标^[7]^。
那么,这些财富的积累动力从何而来呢?报告指出,主要来自于高储蓄率和资产价值重估效应^[5]^。这意味着,中国居民历来有储蓄的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资产价值也在不断重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机构对资产的统计口径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企业披露的交易案例中,“36万元”可能仅反映特定资产或某个特定项目的估值^[4]^,与社会整体统计数据并无直接关联。我们在解读这些数据时,需要保持客观和理性。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国家财富状况的机会。在理解这些数据时,我们需要关注其背后的背景和含义,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