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访社区”,乍一听似乎是静谧安详的代名词。其实,它是社会精细化治理的直观体现。何谓“无访社区”?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社区的居民并未通过信访渠道,无论是赴京、省、市、县等各级部门进行实地反映,还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提出诉求或投诉。这种现象在地方社会治理政策的语境中常常出现,与基层的信访维稳工作紧密相连^[4][6]^。
深入,我们发现“无访社区”具有多重独特特征。这个社区内的居民在年度内并未出现任何形式的集体或个体信访事件,宛如一片和谐的净土^[6][8]^。这里的居民或许已经找到了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或者对社区治理满意度极高,从而实现了零信访的目标。
“无访社区”的政策关联性不容忽视。部分地区将其与教育事业发展绑定,例如河南洛阳、南阳等地曾规定,“无访社区”户籍的考生在中考时能够享受到降分录取的优待政策。这一举措无疑为社区的和谐稳定注入了新的动力^[1][2][3]^。
为了实现“零信访”的目标,各地也积极并采取了多种治理手段。如安徽六安的茶棚社区,通过网格化管理、矛盾化解机制等举措,主动解决群众诉求,成功保持了十余年的无信访记录^[7][8]^。这样的治理模式,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无访社区”政策也引发了一些关于教育公平性的争议。有人认为,将中考降分录取的优待与社区信访情况挂钩,可能会引发新的不公平现象。对此,舆论产生了质疑的声音^[2][4]^。
“无访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成就,也是不断和完善的课题。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治理实践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无访社区”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期待这一政策能够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