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土地权益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多地发生承包户药材收割时的哄抢事件,这些事件背后涉及到农村土地权益、基层治理等多重问题。以下是对此进行综合分析的报道。
一、事件回顾
以河南周口的白术哄抢事件为例,承包户在收割白术时因机械故障暂停作业,数百村民误判收割完成而涌入田地捡拾,导致近2万斤药材损失。类似事件在安徽亳州等地也有发生。对于此类事件,村民和承包户之间存在明显的争议焦点。
二、深层原因剖析
1. 土地流转矛盾:规模化承包与散户种植并存时,由于“拾荒权”认知差异,容易引发冲突。武汉大学的研究指出,此类现象在土地流转后较为普遍,反映了承包户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有效协调。
2. 法律与习惯冲突:《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承包经营权受保护,但部分乡村长期存在“收割后自由捡拾”的惯例。基层执法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常常面临调和压力。
3. 基层治理短板:在哄抢事件中,警方虽然到场驱散村民,但后续追责却十分困难。一些乡村更倾向于调解,将事件定义为“误解”,这暴露了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
三、解决路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化法律宣导: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涉农案例,强调依法保护耕地和承包权益的重要性,并通过典型案例普及法律边界。
2.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承包户与村民之间的收益共享规则,减少对立情绪。可以借鉴云南郑家庄的“多民族协商共治”模式。
3. 技术防范措施:通过规模化种植和专人管理来降低冲突风险。部分地区可以试点“收割公示”制度,明确作业进度,避免误解和哄抢。
这些事件是乡村振兴中传统习惯与现代农业碰撞的缩影,需要通过法律、政策和社区协商等多维度施策,平衡各方权益。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