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婴儿的啼哭声打破寂静,父母们常常陷入纠结之中:是否应该立刻给予安抚,还是让孩子先哭一会儿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格?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专家似乎更倾向于后者,他们认为应该避免过度溺爱。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
来自美国的皮尼罗普·林奇医生在她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当婴儿的哭闹持续超过二十分钟时,他们的大脑可能会遭受损害。在她看来,长时间、反复的哭泣会对婴儿的情绪产生影响,使孩子因失望和压抑而产生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变化可能导致婴儿体内分泌出“压抑激素”,这种激素对婴儿尚在发育中的大脑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这种影响可能会对孩子的未来成长造成潜在的威胁。
林奇医生的警告并非要剥夺孩子们哭泣的权利,也并非要求父母一听到哭声就立即采取行动。她认为,适度的等待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仅仅是短暂的哼唧。一旦孩子的哭声持续不止,且时间超过二十分钟,父母就应该及时采取行动了。毕竟,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是无法替代的,任何可能带来的风险都不应被忽视。
在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判断是否需要立即安抚。他们也应该学会平衡爱与溺爱之间的界限,避免过度溺爱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孩子的健康和成长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任何风险都不应被冒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