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俄两国对华技术封锁的大背景下,虽然两国在诸多领域存在战略分歧,但在遏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方面却展现出罕见的协同一致性。这种现象在航空发动机、航母特种钢材等领域尤为突出。
一、航空发动机领域
美国和俄罗斯曾达成共识,严格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及相关技术。俄罗斯更是态度坚决,明确表示“连一颗螺丝钉都不会出售”。这一禁令涉及高温材料、精密制造等尖端技术,直接影响中国的空军装备水平,被视为大国间博弈的核心。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中国选择通过自主研发,逐步推出涡扇-15(用于歼-20)、涡扇-20(用于运-20)等国产航发。虽然与美俄顶尖产品相比仍有代际差距,但已经实现了关键装备的自主化。
二、航母特种钢材技术方面
美俄曾联手拒绝向中国出口航母甲板钢技术。这一技术需满足屈服强度550MPa以上、耐高温、抗冲击等严苛指标,此前全球仅有美俄掌握完整工艺。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鞍钢集团通过研制5.5米宽幅轧机,历时两年攻克甲板钢量产技术,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该能力的国家,为后续国产航母的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深入分析背后的战略动机
美俄两国通过出口管制维持科技代差优势,尤其在涉及战略威慑力的领域形成“技术卡脖子”联盟。尽管在乌克兰危机等地缘问题上存在对立,但两国都试图通过延缓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来维护各自的地缘利益。例如,俄罗斯在拒绝航发技术输出的仍通过能源合作与印度保持经济联系。对于中国来说,美俄的技术联盟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挑战,但也促使中国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在部分受限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基础材料、精密加工等底层技术体系仍需长期投入和努力。
美俄的技术封锁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中国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突破等方式,在部分领域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充分展示了中国的韧性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