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消费者在购买药品、口罩时遭遇了“难题”。在许多电商平台上,消费者下单后,商家不是在积极备货,就是无正当理由却迟迟不发货。有些商家甚至在问询过多后直接取消订单并退款。针对这样的情况,消费者该如何应对?
以北京的赵先生为例,他在某电商平台购买药品后,店铺显示1-3天即可送达。然而半个多月过去了,包裹仍在等待揽收,“货并没有真的发出来”。更令他不安的是,店铺竟然“消失”了,连续十多天显示“休息中”状态,消费者无法联系到商家。类似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他们购买的多是当前的紧俏抗疫物品或药品。
有些商家在平台上展示的商品信息十分模糊。有的消费者下单时显示有现货,并预计将在一定时间内发货。但当到了发货时间,平台却提示商品正在采购中,发货时间不确定。令人不解的是,即使这样,该商品依然显示“现货”,继续销售。对于这种情况,有些消费者联系到商家后,对方表示若无法等待可申请退款。
针对赵先生的情况,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平台后得知,订单目前仍在“点货”状态。对于店铺关闭的原因,对方表示是因为没有货物。而对于为何之前在没有货及不标注预售的情况下还正常出售商品,平台并未给出直接回应,仅表示后期会加强对商家的管理。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在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商家的“套路”。比如商家可能没有稳定的供货渠道,但还将商品上架销售并承诺一定时间发货或送达。实际上这可能构成欺诈行为。此外也不排除有些商家在商品下单后能拿到部分沉淀资金,然后拿这些钱去采购或作他用。更严重的可能是商家本身就是有预谋的诈骗,下单之后直接消失。
对于商家实际已没有库存却未及时将商品信息下架的情况,如果是故意为之,则明显缺乏合理性。根据法律规定,商家展示的商品具有具体、确定的信息,消费者下单即构成承诺合同成立。商家应该按照约定发货。单方取消订单则构成合同违约,消费者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并赔偿其遭受的损失。
在实际操作中,如因不可抗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导致收货延迟,比如当前受疫情影响快递变慢,经营者应与消费者主动沟通,告知真实情况并尽力履约。确实无法履约的,应对消费者进行赔偿。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建议消费者积极维权的平台也应该加强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紧俏商品时保持理性消费心态,多方了解商品信息后再下单购买。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商家,他们声称手中有现货,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发货,但实际上并没有商品库存或稳定的供货渠道?他们可能在客户下单后才开始采购,这种情况有可能构成欺诈行为。对于这样的商家,消费者完全有权要求三倍赔偿。
面对不发货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与商家和平台进行沟通协商是首选方式。如果协商无果,我们还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的方式来维权。这一切都基于我们能够通过正规渠道联系到商家。
现在,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特殊的例子:如果在非正规渠道下单购买商品,而且长时间无法联系到卖家,那么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遭遇了诈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立即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
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套路”?近日有网友反映,他们在购买口罩后发现商家不发货,而且第二天就找不到商家了。更有甚者,购买的口罩已经等待发货七天了,却依然没有任何动静。面对这样的商家行为,我们不仅要警惕,更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购物时务必选择正规渠道和信誉良好的商家。在遇到问题时,及时与商家和平台沟通,寻求解决方案。我们也要学会识别欺诈行为,及时报警并寻求帮助。让我们一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一个诚信、安全的购物环境。
(来源:央视网综合中国新闻网、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