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卖惨还是真实?
在影视剧的众多题材中,现实题材如一股清流,更容易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人们开始思考:现实题材影视剧一定要卖惨吗?现实题材的创作难点又在哪里?
当我们谈论现实题材影视剧时,总会想到那些直击人心的场景。有些剧本却过于追求悲剧元素,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刻意制造惨情。这种“卖惨”的方式虽然能短暂地吸引观众,但长远来看,却可能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反感。真正的现实题材作品应该直面生活的痛苦,但不绝望,通过真实细腻的刻画,让观众在生活中找到共鸣。
人物情感的刻画是现实题材影视剧的核心。与那些一开口就大喊大叫、满地打滚的夸张表演相比,细微的情感变化更能打动人心。感人至深的剧情不一定需要狂风暴雨般的情节转折,相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剧情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现实题材的创作难点在于如何把握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平衡。胡智锋教授指出,现实题材作品描摹的是真实的人和正在发生的生活,观众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作品是否真实。这就需要创作者们用极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去呈现时代最真诚的记忆。
何为“真实感”却是一个值得的问题。当现实题材作品描绘底层人民的残酷生活时,大部分观众都能产生共情。如果作品的困苦描写过于强烈,可能会因作品气质过于压抑而在舆论场上引发争议。
在现实题材剧集中,真实感是引起观众共情的魅力所在。但现实生活已经足够磨人心性,观众在观剧时是否还需要接受虚构人物的精神锤炼?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作品,其最基础的职能是娱乐,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获得快乐才是其根本目的。时下的剧集市场充满了工业糖精的小甜剧,真正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还是那些真实反映人间冷暖、力换饭、借酒抒怀的作品。
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需要避免过度“卖惨”,而是要追求真实细腻的刻画,让观众在生活中找到共鸣。创作者们也需要把握好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平衡,用责任感、使命感去呈现时代的记忆,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