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烟台的微微健康网报道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作为红富士苹果的盛产地,烟台的果农们竟然大量使用有害药袋包裹幼果直至成熟。这一做法在当地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此,栖霞和招远两地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依法整顿治理,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
据了解,烟台红富士的主产区栖霞和招远,年产苹果达十几亿公斤。记者调查发现,当地果农大量使用一种无标示的药袋,这些药袋包裹幼果直至成熟,期间白色药沫直接与苹果接触。这些药袋所用药物疑似退菌特和福美胂,但药袋生产商和销售商对此讳莫如深。
人们眼中健康营养的苹果,竟然在充满刺鼻气味的药袋中长大,这无疑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这些用于包裹苹果的药袋大多来自小作坊,生产的三无产品,其药物来源不明,药物的掺入量随意,危害性难以估量。
尽管去年11月份山东一家电视台曾在栖霞暗访并曝光了此事,当地也掀起了查处行动,但调查结果显示,当地的药袋生产依然红火,药袋的销售依然处于半公开状态。沿途的果园都在大量使用这些药袋,让人不禁担忧苹果的食用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如此严峻的事实,当地官方的态度却颇为乐观。栖霞市副市长鲁明义在关于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药物果袋的电视讲话中表示,目前买卖和使用药袋的只是“个别企业”和“个别果农”。公众不禁要问,这样的“摸底调查”是如何进行的?
作为当地,显然应该珍惜并维护栖霞作为红富士苹果主产地的声誉。苹果套药袋从少数人所为到大范围蔓延,未能有效干预,已经失职。而在问题曝光后,若欲草草应付了事,更是错上加错。
鲁明义副市长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如果药袋现象的传言像“三鹿奶粉”、“四川柑橘大实蝇”等事件一样扩散开来,对栖霞苹果产业的打击将会是毁灭性的。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依法进行整顿治理。虽然这可能会暂时影响当地苹果产业的声誉,但的强力查处会给公众以信心,长期而言,更有利于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药袋苹果”的查处不能仅依靠苹果产地的部门。国家主管部门应介入调查,弄清楚“苹果药袋”所含农药成分,找到生产源头,依法进行打击。完善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对各地批发和零售市场销售的苹果加强抽查检测。只有这样,“药袋苹果”才能无所遁形,公众的食品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无论是“苹果药袋”所含农药成分的危害程度如何,都会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各界必须共同努力,确保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