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医学领域的专家发表观点:“中医固然有其价值,但未必能称之为科学。须知科学并不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并不代表不正确。”如果用鞋与脚的关系来比喻,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就如同鞋子与脚一般。不合脚的鞋子需要更换,而不是强行改变脚的形状以适应鞋子。只有为中医量身定制合适的“鞋”,才能使其稳健前行,而强行将中医适应于西医的框架就如同削足适履,只会束缚其发展。
长久以来,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声不断。近代以来,西方的强大让部分中国人失去了文化自信,“批评中医”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使得许多人尽管不反对中医,却希望用“科学”的标准来改造中医,认为这样会使中医更加安全有效。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所谓的“科学化中医”往往变成了中医的西化。一些人认为,“不科学”的中医需要借助科学的西医来验证,中药的有效性也需要按照西药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这种情况导致许多有实力的民间中医无法获得行医资格证,而一些接受正规教育的毕业生虽然拥有资格证却缺乏实际看病的能力。“中药西管”的策略也导致许多有效的中药制剂被迫退出市场。按照当前的注册要求,每一个中药剂型都被视为新品种,需要进行药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这导致许多医院因投入高、回报低而放弃使用院内制剂。
实际上,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以麻杏石甘汤为例,这款中医用来治疗肺炎的汤药并不包含杀死肺炎病毒的成分,其原理在于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而西医则侧重于利用药物或手术等方法彻底消灭病毒。如果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往往无法说清楚、道明白。以红花油为例,虽然它含有1万多种成分,但现代科学只能解释其中100多种。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劣,如果强行用现代科学改造中医,可能会适得其反。
有趣的是,在西医的发源地,对“不科学”的中医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医更多地被称为洋中医,并且中国中医师的比例很低。这些地方对复方制剂的审批却持开放态度。例如,复方丹参滴丸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阶段,距离在美国上市只有一步之遥。一些中药材标准也被纳入西方国家的药典。我国中医药界的循证医学研究也获得了国际的高度认可。正如一位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所说,中医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财富。
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医在海外的发展让人想起作家马尔克斯的一句话:“只有当你远离家乡,来到某个陌生的地域,‘家乡’的面目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如果我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中医药,或许会有全新的认识和发展局面。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如果强行将中医这只“脚”穿上“西化”这双“鞋”,只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束缚。我们应该为中医量身打造合适的“鞋”,让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别让所谓的“科学”成为束缚中医发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