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有一种令人惊奇的动物行为:一些动物在排泄后,会立刻吃掉自己刚刚产出的粪便。这种奇特的现象被称为食粪癖(coprophagia),尽管听起来有些令人不适,但在动物世界中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美国史密森国家动物园的动物保健科学资深馆长布赖恩·阿马拉尔表示,这种行为在许多不同物种中都存在。根据1991年《康奈尔大学兽医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食粪癖在兔形目动物(包括兔子、野兔和鼠兔)、啮齿类动物、狗、山狸以及一些非人类灵长目动物(如大猩猩、猩猩和猕猴)中都有发现。
对于兔子来说,这种行为尤为突出。兔形目动物是后肠发酵动物,食物通过胃和小肠后,进入大肠,在这里细菌对食物进行发酵,分解坚硬的植物成分。为了更好地吸收营养,它们通过制造盲肠便克服了这一生理缺陷。盲肠便是盲肠的产物,富含大量营养物质。兔子通常在夜晚排泄这种特殊的盲肠便,也被称为“夜晚粪便”。刚排出肛门的盲肠便颜色发黑,柔软且油质较高,兔子会立即将其吞食,进行二次消化。
除了兔子,许多幼年动物,如大象和河马,在它们从饮用母亲乳汁转向吞食固体食物的过渡阶段,也会表现出食粪行为。这种行为帮助它们的肠道建立健康的细菌群落,辅助正常食物的消化。甚至在古老的猛犸象中,也有类似的发现。科学家在一头小猛犸的尸体解剖中,发现它生前曾吞食成年猛犸的粪便。这表明小猛犸也会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消化系统灌输微生物,帮助分解所吃的植物。
那么,为什么这些动物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动物临床兽医辛西娅·阿尔瓦拉多认为,这是动物在野外环境为了获取所需营养物质和矿物质的一种机制。在食物稀缺的情况下,食粪癖可能是动物们最大化获取营养的一种进化适应。对于兔子和其他食草动物来说,食粪行为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生存策略,更是它们身体生理需求的一种体现。这种行为揭示了动物世界中许多令人惊叹的适应性和生存智慧。当我们在面对这一现象时,不禁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韧性。辛西娅着重指出,那些具有食粪癖好的动物们,在摄入粪便时通常不会引发疾病,除非这些粪便中携带了某种病原体。对于为什么狗作为食肉动物,有时却会吃粪便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观点:狗吃粪便的行为可能是出于获取营养的需求。母狗常常吃掉自己小狗的粪便,可能是小狗从小模仿这一行为的结果。这种行为在人类中却显得异常罕见。对于人类来说,食用粪便明显违背了我们正常的道德和文化观念。梅雷迪思·巴斯蒂安作为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的灵长目动物馆长,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人类与动物在行为上存在差异,即便动物因为某些原因吞食粪便,人类却不应效仿这种行为。”尽管动物有时会表现出食粪行为,但这在人类社会中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这种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与人类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