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能听到关于猝死的令人痛心的消息。猝死,顾名思义,是一种突然而至的死亡,让人措手不及,给家庭带来无法言喻的悲痛。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无声的威胁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需要警惕猝死的几类人群以及应对猝死的急救常识。
猝死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之分。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引发,其中冠心病最为常见。而非心源性因素则包括过度劳累、酗酒、服用药物、剧烈运动等。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占非事故突发性死亡的八成以上。在我国,每年有约54.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也就是说,每天至少有上千人突然离世。
健康人的心跳如钟摆般规律,维持在每分钟60-100次左右。当心脏疾病导致心跳过快或过慢,并伴随头晕、失眠、晕厥等严重供血不足,以及胸闷、气短等心脏缺氧症状时,就可能是猝死的前兆。如果再加上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或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及脑力活动,就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有四类人需要特别警惕:
是长期单身的人。在性别比例失衡的环境中,单身人士,尤其是大龄单身男女,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近几年,随着崇尚单身的人越来越多,男女比例也出现明显失衡。对此,专家建议,应以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并多创造与他人沟通的机会。
是习惯久坐的人。《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久坐时间超过3小时就会折寿2年。即使经常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久坐对健康的危害。建议能站就少坐,坐着时也要多伸懒腰。
第三类需要注意的人是缺觉或贪睡的人。研究发现,每晚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或超过9个小时的人平均寿命更短。长期缺乏睡眠或睡眠过多都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对此,不能保证晚上睡眠时间的人最好中午休息半小时到1小时。
最后一类是恐惧死亡的人。对死亡的过度恐惧会影响寿命,尤其是对中老年人而言。研究发现,“死亡焦虑”是癌症患者寿命缩短的原因之一。
在猝死发生前,身体通常会发出一些细微的信号,如心悸、胸闷、头痛、眩晕、呕吐等,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胃疼、背疼,牙痛等。如果身体感觉异样,尤其是代谢综合征患者或有冠心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及时排除心脏问题。
面对猝死患者,急救的黄金时间在发病10分钟内。最好的办法是进行除颤或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发病时无法进行这两项急救措施,应迅速呼救,并在胸前区偏左的位置迅速叩击2下。每一个瞬间都至关重要,让我们携手为生命奔跑,为健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