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生日与举国欢庆的十一长假期间,一群特殊的群体——未婚老年青年们却可能感到些许的落寞与不安。结婚的热潮似乎席卷了整个朋友圈,不少婚礼录像和照片充斥着我们的视线。在这样的氛围下,有些人可能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被迫走向婚姻的殿堂。对于一些人来说,结婚不再是浪漫的憧憬,反而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恐怖阴影。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呢?
当我们谈论亲密关系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父母之间温暖和睦的画面。简单的说,就是妻子和丈夫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亲密关系不仅是家庭的定海神针,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这种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孩子往往会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尤其是在他们的心灵成长和未来的婚姻生活中。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有些孩子由于原生家庭的不和谐,会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发誓自己决不步入婚姻的殿堂。在他们看来,浪漫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陷阱。他们宁愿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承担婚姻带来的压力。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对孩子长大后的婚恋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对于那些已经步入婚姻或即将步入婚姻的人们来说,如何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幸福、长久的夫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必须面对并处理冲突,发展友谊,并在情感账户中存款。在婚姻中,丈夫需要给予妻子感谢、欣赏和崇拜,而妻子则需要给予丈夫安全感、重视和爱。只有这样,双方才能满足彼此的渴望,共同维系这段关系。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男女在思维上的差异。妻子往往更加感性,而丈夫则更加理性。在争吵时,双方往往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当冲突发生时,作为丈夫,千万不要选择离开。因为离开会给妻子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从而加深矛盾。丈夫应该学会拥抱妻子,表达内心的情感,让妻子感受到自己的在乎和重视。
原生家庭的交往模式对孩子的潜意识产生深刻影响。如果父母不幸福,孩子的童年经验可能会使他们缺乏对世界的信任感,认为自己不值得幸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爱自己,不断成长心灵,直到治愈心灵的创伤。
本文作者为全国心理普及工作联盟心理服务基础科学普及讲师王亚尼,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审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推广工作委员会也为本文提供了支持。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珍视身边的亲密关系,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为情感账户中存满爱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