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红十字会的推动下,一个新的里程碑诞生了。中国首支专业航空医疗救援机组将于10月7日正式成立,由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与北京首航直升机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构建。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空地一体化医疗救援体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地面救援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然而空中医疗急救的进展却相对滞后。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北京市的决策者们决定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将先进的航空技术与医疗救援紧密结合,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航空医疗救援队伍。
这支专业航空医疗救援机组将依托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的空中医疗救援人员,并与北京首航直升机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的航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共同合作。他们将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包括日常医疗救护、人道主义救援、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机组的初期组建将包括50人的队伍,由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他们来自999急救中心的各个科室。
空中救护车,也被誉为空中的抢救室或飞行中的重症监护室,主要用于转运那些因地面急救车无法及时、安全运送的危重病患。这些病患或因地理条件限制、或因医疗条件限制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空中救护车的出现,为这些病患带来了生的希望。它们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仅可以进行地区性的转运,而且可以进行国际间的空中医疗救护转运。
我国的空中医疗急救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尽管2012年的一次救援行动填补了国内空中急救的空白,但至今为止,我国仍没有一个城市能够提供空中医疗救护服务。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不仅缺乏专门的医疗救护直升机,民用直升机的数量也远远不足。
空中医疗救护的发展迟缓,与直升机救援的高额花费、低空飞行的管制以及服务价格的高昂分不开。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空中救援在紧急情况下的常态救援中已经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些国家的保险十分完备,保险公司承担了部分费用,使得空中医疗对于普通民众也变得触手可及。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我相信我国的空中医疗救护服务也将逐渐普及。救护直升机的便捷性在于,它可以在信息掌握、灾情处理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即使直升机不能在市内进行低空飞行,也可以把它停在高速公路上,然后由救护车把病人接到医院。这种空、地结合式的急救在国外已经应用得很普遍。
北京市成立专业航空医疗救援机组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期待着这支队伍能够在未来的救援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的病患带来生的希望。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空中医疗急救的发展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民众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