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圣人之后世的大儒者们,常常被人以古代先贤孔子相提并论,如“关西孔子”杨震和“蜀中孔子”谯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风趣网小编的步伐,探寻这些先贤的故事。
杨震,这位来自陕西弘农的学者,其人生前为前期大儒,官拜三公之太尉。他为人清正刚直,不畏权贵,却不幸遭受冤贬,饮鸩而死。他的子孙中也不乏才华横溢者,如汉末太尉杨彪等。杨震的才名与事迹传遍天下,“弘农”之名一时无两。
而说到蜀地,人们常认为地狭人稀,然而这里也孕育了大才之士。谯周,这位巴蜀的鸿儒,便是其中之一。他虽为外国人般的名字,实则是蜀汉巴西郡人,即现今的四川南充人。他少时好学,学识渊博,被尊为一代大儒。
在主政四川期间,谯周因其才名被任命为劝学从事及典学从事,作为蜀中儒生的领袖,他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即便在蜀汉后期,他从未参与朝政,而是致力于学问的传授。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的五丈原。禁止朝臣奔丧吊唁的命令下达后,时年33岁的谯周却毫不犹豫地前往吊唁,展现了他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的报答态度,这也证明了他并未辱没“蜀中孔子”的名头,他深知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除了从事教育工作,谯周还开设学馆,传授学问。他的门生弟子中最知名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二人同为南充人。
在公元263年的魏蜀之战中,谯周的选择却引发了争议。他力主投降,虽然理论上蜀汉尚有一战之力,但他却显得过于着急。在蜀汉的保卫战——绵竹之战中,诸葛亮的独子、孙诸葛尚以及张遵相继战死。而谯周这位大儒在选择投降时,似乎忽略了这些后生的英勇牺牲。
在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中,存在三股政治势力的博弈。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土著集团虽在蜀汉政权中难以立足,但在曹魏大军入侵时,他们选择投降作为一种政治投机的方式。投降后,谯周得到了曹魏的封侯拜将的报答。
在诸葛亮、姜维数十年的北伐战争中,益州土著集团一直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们名义上为了百姓休养生息,但实际上他们在政治上寻求一种消极抵抗政策。一旦涉及家族利益,他们更倾向于保全自身而非卷入战乱。
东汉以来,门阀大族逐渐崛起,对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世家大族在选择阵营时,首要目标是保全家族利益、获取政治利益。谯周等人选择更为强大的曹魏也在情理之中。
最终,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土著投降派打着为民、为天下的名义投靠了曹魏集团。然而他们的选择却被历史无情地揭露。任何名义、任何形式的投降主义都不会受到历史的认可。即便谯周被称为“蜀中孔子”,但他的选择终究被后世如王夫之等人嘲弄。真应了那句话,“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满是男盗女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