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风趣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时期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诸侯纷争的时代,感受其中的风云变幻。
三国时期,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形势与战国时期颇为相似。在这个乱世之中,聪明的诸侯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一位一代枭雄发布了一道“求贤令”,旨在招揽更多的人才为其效力。
曹操的班底原本已十分强大,但他仍然如履薄冰。起事之初,宗族中已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猛将,又从外面招揽了郭嘉、荀彧等谋士。当曹操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刘备还在四处奔波,创业艰难。甚至有人曾感叹,刘备手底下的人才远远不足以与曹操相抗衡。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跟随刘备打天下、帮助刘家守天下的一帮人里,关张赵等人是早期跟随的猛将,数量却并不多。后来刘备一边打仗一边收编降将,收纳名士。占据益州汉中等地后,刘备的班底勉强凑齐,其中大部分却是外来选手,且普遍年纪不轻。
刘备去世后,蜀汉面临人才凋零的困境。辅佐诸葛亮的姜维等人急于通过北伐实现振兴蜀汉的理想,但可用的人才寥寥无几。最初跟随刘备的老将已经凋零,外来选手也多有老去或离世。诸葛亮的头发也因此白了许多。接手事业的人,甚至包括了降将。
刘备的创业之路不仅艰辛且中途遭遇不幸。他的创业时间晚于曹操许多,收获的果实更是无法与曹魏相提并论。曹魏也有漏网之鱼为刘备所用。例如姜维,以及另一个被曹操忽视的小兵,投降刘备后却成为一代名将,多次挽救蜀汉的命运。
这个名将就是王平,蜀汉“平安三侯”之一。在演义中,王平并不算出彩,但在正史上却是重量级人物,曾两度担任汉中太守。他本是益州人,早年在曹操麾下任职,职位不高。曹操争夺汉中失败,王平因此入蜀营。
曹操轻视王平,可能是因为他出身卑微且识字不多,但他却通过自学典籍领悟大义。在街亭兵败后,王平力挽狂澜,策划了真实版的空城计,以击鼓吓退曹魏大将。他的智勇之举让马谡自愧不如,虽然马谡被斩,王平却因此升官。
诸葛亮发兵祁山时,张郃曾试图解决王平,却未能占到半点便宜。王平还在诸葛亮去世后巧妙处理魏延手下的士兵,因功升为汉将军、安汉侯、汉中太守。
魏帝曹芳即位后,曹爽手握大权,为了建立军功和获得名声,他带领大军伐蜀。在这关键时刻,又是王平驳斥了放弃阳平关的错误主张,以不到3万的兵力成功守住汉中,与一众将领共同击败曹爽,保障了蜀汉的安全。4年后王平离世,蜀汉的人才凋零已不可逆转。
阅读这篇文章,仿佛可以穿越到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英雄们的壮志与智慧。王平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叹不已,他的智勇之举为蜀汉的存亡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