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太傅的起源与发展:以三国时期为例
今天,风趣网小编带大家领略古代官职太傅的起源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寻那些与太傅一职紧密相关的故事。
太傅,这一古代官职,始于西周时期。据史书记载,最初的太傅由旦担任,作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到了战国时期,这一职位也被沿用。到了汉朝,太傅一度被废除,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但在西汉时期,曾两度短暂复置此职位。而在东汉及之后的时代,太傅成为了一个长期设立的官职,但多为虚衔。
在汉末三国时期,太傅的地位尤为显赫,和大将军、大司马并称为“上公”,是地位最高的三个官职。获得这一职位的人,不仅需要立下大功,还须资历深厚。在整个魏蜀吴三国时期,仅有四人被册封为太傅。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他在曹操去世后继续获得魏文帝的重用,并成为曹丕的托孤大臣。虽然司马懿后来遭到排挤,升为无实权的太傅,但他依然凭借聪明才智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从而掌握曹魏大权。其子司马昭建立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称帝后更是追尊他为宣皇帝。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是汉末至三国曹魏时的著名书法家、大臣。他在曹魏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钟繇的相貌不凡,聪慧过人,为曹魏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他在魏明帝时期被升迁为太傅,成为曹魏第一任太傅。
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是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的重臣。他与司马懿一样,早在东汉末年就开始跟随曹操。在资历上,司马孚是曹魏的老臣。他在高平陵之变时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等人。后来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篡夺曹魏大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权臣。他是蜀汉丞相的侄子,也是大将军的长子。诸葛恪在位时,辅佐太子,历任要职。在孙权临终之际,他被选为托孤大臣之一。在此基础上,诸葛恪被加封为太傅,成为东吴百官之首并掌握了朝廷大权。但最终为皇帝孙亮联合托孤大臣孙峻所害。
除了上述四位太傅外,蜀汉还有一位汉中王傅许靖也可以类比为太傅。许靖在汉末三国时期拥有一定名气,但因为其对蜀汉的建立没有实质的贡献且没有掌握实权而被称为有名无实的人物。然而因为其在当时具有一定声望和地位所以被刘备不得不加以笼络以示尊重。总的来说在三国时期太傅一职虽然多为虚衔但也足以看出其地位和影响力之大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