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之初,政务繁忙之际,一份来自监察御史年熙的奏折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奏折的内容是关于请求豁免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这个事件揭开了雍正时代最大的“贱民脱籍”事件的序幕。
究竟何为“贱民”?
那些被称为乐民的“贱民”,源自明朝永乐时期。当时,建文帝的政敌被施以残酷的处置,他们的妻女则被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世代相传。这些数代人的悲惨命运,使得他们被人轻视,自甘下贱。他们渴望跳出“乐籍”,但当地不允许,于是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雍正看了奏报后大为震动,并称赞年熙的建议非常好。他命令礼部议行,得到王大臣与各部的一致同意。他们纷纷表示,“压良为贱,乃前朝弊政。我朝化民成俗,以礼义廉耻为先,必须革除这种有伤风化之事。”雍正不仅关注山西、陕西的“贱民”问题,还命令全国各地进行统筹检查,若有类似“贱民”,一律准许“出贱为良”。
针对京城教坊司的乐户,雍正更是出手豁免他们的户籍,命令他们改行从良。雍正还选择了精通音乐的良人,担任教坊司乐工,从事专门演奏。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乐户的属籍,使他们能够从事其他正常行业。雍正对这件事的坚持长期性表现在,他在雍正七年将教司坊改为和声署,并亲自管理。
雍正并未止步于此。在雍正五年,他亲自提出解决安徽宁国府的“世仆”问题。一下子改变了许多世代出身的“世仆”的命运,使他们得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在他的推动下,数十万“贱民”得以过上正常百姓的日子。短短几年间,雍正解决了数百年来存在的问题。
雍正之所以紧急处理这件事,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项“前朝弊端”,“亟宜革除”,以迎合他革新的政治理念。他的做法收获了巨大的好评,让那些曾经的“贱民”们感激涕零。雍正让他们得以彻底“翻身”,此举使他的政治声誉达到了顶峰。
尽管雍正对此项工作非常用力,但在后期出现了反弹。乾隆进一步约束和提高脱籍的难度性,引发了进一步的反弹。贱民除籍令下之后,少数贱民改业从良,摆脱了屈辱的地位,但多数贱民依然固旧。如安徽的某些贱民与绅衿的斗争一直拖到清朝末年。清朝对从良的贱民非常苛刻,如规定出籍贱民的应试资格等,都影响了贱民的真正脱离被奴役地位。雍正的一纸命令和某些努力,并没有真正拯救所有贱民。他们的最终脱离苦海也不是靠某个人的恩赐所能实现的。这是因为贱民的解放取决于社会状况,需要社会的整体进步和改革才能实现。
雍正的“贱民脱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贱民的生活状况,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后续政策的调整,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影响。尽管如此,雍正的努力仍然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