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政治权力博弈加剧
随着改革派代表人物扎里夫副总统的突然辞职,伊朗内部政治权力博弈愈发激烈。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分歧愈发明显,尤其是在对美政策上的立场差异更是被置于台面之上。扎里夫副总统曾主导伊核协议谈判,他的辞职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亲美派”在伊朗内部失势的标志。这场权力争夺战直接影响了伊朗的决策层,使其在外交政策上难以形成统一和高效的决策。
二、核问题僵局持续升级
伊朗的核问题僵局持续紧张,且呈现出不断升级的趋势。伊朗坚决拒绝西方的核谈判要求,明确表示如果谈判的目的是废除其和平核计划,那么谈判“永远不会发生”。这一立场得到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支持,他强调伊朗不会在外部的压力下做出妥协。自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以来,伊朗不断推进浓缩技术,目前的浓缩水平已经突破了协议的限制。尽管伊朗坚称核计划用于和平目的,但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仍然对其研发意图持怀疑态度。
三、美伊对抗态势加剧
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对抗态势日益加剧。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出最后通牒,威胁若伊朗拒绝重返核谈判,将采取军事行动。这一举动引发了伊朗的强硬回应,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称之为“霸凌行径”。与此以色列介入的风险也在不断升高。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多次暗示可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军事打击,而摩萨德近年来已经实施多起针对伊朗核科学家的暗杀行动。外界普遍担忧,如果谈判彻底破裂,中东地区可能会爆发直接的冲突。
四、中俄战略协作增强
在当前的形势下,伊朗开始加强与中俄两国的合作。中俄与伊朗在最近启动了海上联合军演,尽管参演兵力规模有限,但这次军演象征着三国在安全领域的协调立场。面对西方的压力,伊朗试图通过强化与中俄的合作来稳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伊朗已经向中国重申了履行25年全面合作协议的承诺,并希望获得更多的经济和安全支持。
五、地区影响力面临挑战
随着叙利亚、黎巴嫩等地接连受挫,“抵抗轴心”的实力受到打击。哈马斯和党等盟友的实力削弱,使得伊朗在整合地区代理势力方面面临困境。内部决策混乱使得伊朗难以有效地发挥其影响力,使其在中东的战略布局陷入被动。当前的局势显示,伊朗正面临内政外交的双重压力,其战略选择将深刻影响中东地缘格局的演变。其中,美伊对抗升级与核问题僵局仍是短期内最关键的矛盾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