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规定让添加剂走向通俗化,这一变革使得消费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食品中所包含的添加剂种类。这种透明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日前,记者走访了京城的多家超市,对比了近期生产的面包、牛奶、豆浆、豆制品等食品。发现按照新出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企业已经基本做到了对添加剂的具体描述。但随之而来的,是添加剂种类繁多所引发的市民担忧。
通俗化的标注成分,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信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表示,新标准相较于旧标准,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过去只需注明食品中含有着色剂、增稠剂即可,但现在必须将具体的着色剂名称标注出来。例如,柠檬黄不再只是“着色剂”的笼统称呼,而是直接标注为“柠檬黄”。
新标准不仅鼓励企业对食品中的致敏物质进行提示,还对日期的标注做出了严格规定,禁止加贴、补印或篡改。生产日期的术语也统一为“生产日期”,那些标示为“包装日期”、“灌装日期”的将被视为违规。
记者在走访超市时发现,尽管标签上的添加剂已经标注得相当具体,但仍有消费者表示疑惑。一根火腿肠的添加剂多达十几种,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一些促销员则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困惑,误导消费者对添加剂的认知。
董金狮建议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应尽量挑选添加剂较少的食品。他强调,尽管食品添加剂是合法的,并且具有改善食品口味、保存等作用,但消费者更需关注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尽管标准中鼓励企业提示“致敏物质”,但记者在走访中却发现很少有食品实际进行标注。对此,消费者和相关部门都应加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的每一环节都能得到严格把控。
微微健康网编者认为,添加剂通俗化虽然是一个积极的进步,但要真正减少添加剂对消费者的危害,还需要从源头上减少食品中的添加剂使用。毕竟,透明化只是治标之法,治本之道还需在食品生产环节下功夫,让食品回归其最本质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