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我国科学家H7N9禽流感病毒的起源与进化路径
一项崭新的研究,由我国科学家完成,为我们揭示了今年上半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源头及进化过程。该病毒在进化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基因重配,这一发现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H7N9病毒的起源和进化路径提供了有力证据。此项研究对于更准确地制定流感防控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蒋太交领衔的课题组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相关论文已在9月19日在线发表在美国著名的《细胞宿主与寄生体》杂志上。蒋太交介绍,尽管此前已有研究推测H7N9病毒是由不同流感病毒在不同宿主中重配而来,但关于其具体的起源和进化路径,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通过对公共数据库中新型流感H7N9病毒基因组的深入分析,蒋太交课题组发现,这一病毒的产生背后至少发生了两次连续且重要的基因重配。首次重配事件产生一个原始的H7N9病毒,它由欧亚起源的禽流感病毒提供了HA和NA基因,而内部基因则来源于中国野鸟携带的H9N2病毒。随后,这种原始H7N9病毒由野鸟传给家禽,并在华东地区的家禽中与原先流行的H9N2病毒发生了第二次重配。这次重配发生在2012年早期,引发了家禽中能够感染人类的新型H7N9病毒的爆发。
为了更精确地研究H7N9病毒的溯源,蒋太交课题组与扬州大学的彭大新教授、国家流感中心的舒跃龙教授以及中科院其他研究所展开了紧密合作。基于更全面和丰富的禽流感监控数据,他们不仅对H7N9病毒的基因多样性进行了细致分类,还准确地识别出了H7N9病毒起源的中间病毒及重配发生的宿主。
这次研究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新型流感病毒的产生可能涉及多个宿主中多次重配的过程。这表明,对于流感病毒防控,我们需要进行多宿主的监控,并且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这一病毒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提醒我们未来防控流感必须采取更全面、更协同的策略。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相关研究报告及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