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光辉之时,我们不妨构建一个由支持的救助与奖励机制。此举旨在让那些无私奉献的捐献者及其亲属不再因高昂的医疗费用而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近日,湖北大学生黄圆圆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尊严的光辉背后,家庭所面临的现实压力。
黄圆圆因煤气中毒入院治疗,最终不幸离世。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其父决定捐献其遗体和器官。据报道,黄的器官至少可以挽救五人的生命。这个家庭的困境在于,尽管器官捐献了,他们仍需支付高达七万元的治疗相关费用(据2月18日《深圳商报》)。黄圆圆成为深圳第一例捐出遗体和器官的志愿者,而全国范围内的此类例子仍属罕见。
据统计,全国每年有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而实际移植手术仅有一万例,器官供需比达到惊人的1∶150。尽管相关部门在器官移植领域付出了大量努力进行宣传,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器官捐献的主要因素包括捐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以及捐献后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这些费用和风险让许多潜在捐献者望而却步。
事实上,由于主动捐献的数量极少,器官移植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在某些国家,甚至有人为了获取器官而采取非法手段,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美国和欧洲的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如何降低捐献者的费用和风险,以此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捐献。这一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作为器官移植大国的中国,应该未雨绸缪,完善相关制度。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由买单的救助和奖励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捐献者的亲属将不再因高额医疗费用而背负沉重的债务压力。我们还应确保捐献者的善行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肯定,以消除那些真正愿意捐献的人的顾虑。
黄家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案,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家庭面临类似的困境。我们必须尽快完善制度,确保每一个愿意捐献的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生命的尊严在社会的关怀与支持下得到更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