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的“血荒”,自体输血作为一种有效途径逐渐受到关注。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早期实践中,自体输血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仍然有很多患者对其缺乏了解,选择自体输血的人数相对较少。在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呼吁将自体输血纳入医保范围。
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方式之一,这是多位医生的共识。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表示,自体血回输能够避免异体血输入时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和某些病原体的传播风险。在欧美许多国家,自体输血已经占到了全部用血量的很大一部分,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比例更是高达60%以上。然而在我国,自体输血的占比非常低,仅达到1%左右。
省千佛山医院输血科的刘主任对自体输血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介绍到,自体输血主要分为术前储血和术中自体血回收两种方式。虽然医院已经试行自体输血,但是选择这一方式的患者寥寥无几,大多是在医生的劝导下才接受。
骆沙鸣分析认为,价格因素是制约自体输血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自体输血的价格与输异体血的价格相差不大,患者选择自体输血的积极性将会受到影响。如果患者的使用量较小,医院的设备投入就会减少,这可能会导致患者承担更高的费用。
刘主任也指出,实际上术前储血费用比使用异体血要低很多,因为自体输血可以省去许多检测成本。术前采血用的设备相对便宜,而术中血液回收的设备较为昂贵。
骆沙鸣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政策,将自体输血纳入医保范围,让患者不再承担耗材费用,与异体输血一样可以报销。这一建议得到了许多代表的支持和响应,他们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将术中自体血回输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采取了这一措施,如果全面推广自体输血技术,至少可以减少医院三分之一的异体血用量,这将大大缓解全国性的用血紧张状况。无疑,这将为那些急需用血的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