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冬的脚步临近,我们迎来了北方采暖季节,而雾霾这个每年冬季的“常客”,也悄然向我们靠近。当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提起今日(7日)立冬之时,雾霾的阴影似乎又悄然笼罩了人们的心头。
回顾去年冬天,雾霾的影响范围广泛且持续,几乎影响了近6亿人口的生活与工作。而如今,刚到十月下旬,全国各地便频繁遭受雾霾的“侵袭”。每当雾霾笼罩之时,人们不禁要问:治理雾霾的有效前景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与雾霾本身一样,让人难以看清其真实面目。
面对雾霾常态化的严峻形势,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提出了应对之策。环保部也发文要求各地在发布最高级别雾霾预警时,采取一系列强制性减排措施。这其中包含停办大型户外活动、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以及推动企事业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等措施,以减缓空气污染。
这些强制性措施如何实施?实施难度如何?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雾霾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自十月下旬以来,雾霾的影响范围已越过京津冀边界,各地纷纷告急。东北地区的“雾锁冰城”已成为人们口中的新成语,而北京也接连发布雾霾预警。在此背景下,环保部发布了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文件。其中提到的弹性工作制在“大气十条”中早有提及,虽非新鲜事,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具有实际意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指出,这些措施仅为建议性质,并非强制。对于弹性工作制这一建议性做法,其实施具有人性化的一面。在中小学生放假后,特别是小学生的照料问题得到了充分考虑。弹性工作制有助于减少城市交通量,从而减轻机动车污染压力。
雾霾虽带来了诸多困扰,但治理雾霾的道路仍在中。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源头治理、科学防控等多方面入手,共同应对雾霾挑战。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与乐观的态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驱散雾霾,重见蓝天白云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