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云 >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农业大

  • 健康云
  • 2025-04-10
  • www.shiguanyingerw.cn
  • 健康新闻

在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我们再次聚焦于那18亿亩的耕地面积,这条红线关乎着14亿中国人的饭碗。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 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在这块宝贵的土地上,每一亩耕地都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和汗水。

眼下,夏粮丰收在望,田间一片繁忙景象。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于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眼下,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种粮户王春红的45亩小麦喜获丰收。这一切的喜悦,得益于山东省去年开展的“三区三线”划定试点工作。这一政策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划定了三条控制线,确保农业生产空间不被随意占用。山东省更是将90%的稳定耕地划入了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内,体现了对耕地的严格保护。

在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中,数据显示全国耕地数量在近年来实现了规划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十年间,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等原因,耕地数量有所减少。现如今,“三区三线”的划定更有助于合理界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从而更好地保护耕地。这背后体现的是我们对土地资源的珍惜和对生态环境的尊重。

工业用地、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在过去时有发生。但耕地进出平衡制度的建立为新《土地管理法》确立了一项基本制度。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在这一过程中,质量是关键。在黑龙江省鹤岗市的一片占地54公顷的荒废鱼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片废弃鱼池的复垦不仅实现了水田标准化生产,还取得了有机水稻生产标识,证明了后备土地资源的重要性。黑龙江省通过建立省级补充耕地储备制度,确保后备耕地的质量。

专家指出,“占补平衡”虽然能解决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平衡问题,但随着耕地后备资源的日益紧张,补充耕地的质量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为了维护耕地的生产能力,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三区三线”的划定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考虑。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需求,更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片热土上,我们要共同守护每一寸土地,确保我们的粮食安全,确保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坚守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之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生命线。面对我国耕地中低产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现状,以及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土地盐碱化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

黑龙江拜泉县是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曾经的拜泉县却是一个粮食单产低下的地方。黑土地虽富,但水土流失严重,一度被列为黑龙江省贫困县。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拜泉县一直在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减缓黑土地的退化。治理后的耕地,粮食单产逐步提高,土壤质量逐渐恢复。

对黑土地的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共识。东北各地正在积极保护黑土地的有效途径。而在全国其他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区,也在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现有耕地质量。

除了黑土地保护,耕地碎片化问题也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星罗棋布的田间小路、沟渠,不仅导致了耕地数量的减少,还增加了每亩粮食生产成本。为此,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通过连片整理基本农田、填埋沟塘、整理闲置用地等方式,新增耕地2000多亩,既保护好了耕地,又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不仅管住耕地,更要管好耕地,让农田质量更好,产量更高。这样才能端牢端稳咱们中国人的饭碗,夯实大国根基。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未来发展。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国家的责任。

第三代试管婴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