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奶的几个常见误区:
一、并非越浓越好
生活中有人片面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但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的“过浓牛奶”,是指奶粉过多、水分过少,导致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比例标准。尤其是婴幼儿,过浓的牛奶会对其脏器造成过重的负担与压力,引发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问题。
二、加糖要适量且时机要对
不加糖的牛奶难以消化,这是很多人的“共识”。然而加糖亦需适量,通常每100毫升牛奶配5~8克糖。至于加糖的种类,蔗糖为最佳选择。要注意加糖的时间。若将糖与牛奶一起加热,会产生有害物质。正确的做法是先煮牛奶至温热,再加入糖溶解。
三. 牛奶与巧克力不宜同服
将牛奶与巧克力混合,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的草酸发生反应,生成草酸钙。这样,原本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就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可能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迟缓等问题。牛奶与巧克力不宜同时食用。
四、 牛奶不能用于服药
有人认为用牛奶送服药物会有营养且有益,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牛奶会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使血液中药物浓度降低。牛奶中的成分还可能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降低药效,甚至对身体造成危害。服药前后1至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五、 牛奶无需煮沸
很多人有将牛奶煮沸的习惯,但实际上这是不必要的。牛奶消毒的温度并不高,通常在70℃下加热3分钟或60℃下加热6分钟即可。若将牛奶煮沸至100℃,会产生焦糖,这有可能诱发癌症。煮沸后的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其营养价值。为了保持牛奶的营养价值,无需将其煮沸。
对于牛奶的认识我们需要科学而全面。只有在正确的方式下享用牛奶,才能确保其为我们身体带来的益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