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与边界,以及极端天气下的挑战
人们常常用海绵来形容城市,因为海绵能吸水,城市也能吸收雨水。它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渗透、滞留、储蓄、净化、利用和排放来应对常见的降雨。以郑州为例,其规划中的海绵城市设计是为了应对五十年一遇的内涝防治标准。当遇到像“7·20”那样的特大暴雨——其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海绵城市的吸水能力也会达到饱和,仍需依赖传统的排水系统。
这场暴雨让人们再次审视海绵城市的极限。三天内,郑州的降雨量相当于150个西湖的水量瞬间倾泻而下,远远超出了城市任何排水系统的设计极限。即使是森林地区,面对如此极端的降雨也会遭受洪水的侵袭。简单地将内涝归咎于海绵城市的失效并不科学。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一个城市防洪体系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防治内涝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协同作用:海绵城市帮助源头减排,管网泵站负责过程控制,而调蓄设施和河道整治则是末端治理的关键。郑州的这场暴雨事件揭示了城市防洪体系在超标准灾害下的整体脆弱性,提醒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优化现有的防洪策略。
未来的改进方向应该包括提升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加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联动性、保留城市的自然蓄水空间如湿地和湖泊,以及应用数字技术优化应急管理。海绵城市在常规降雨中的表现仍然出色,提高了雨水渗透率至70%以上。但在极端气候下,我们需要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来增强城市的韧性。
海绵城市并非万能,它有其设计和能力的边界。面对超标准的自然灾害和城市综合抗灾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的视角和更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城市管理、规划和应急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