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解读:遗嘱订立与离婚冷静期
自2021年实施离婚冷静期制度以来,协议离婚的夫妻中咨询订立遗嘱的人数呈现增长趋势。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涉及财产纠纷、家庭暴力隐患以及报复性威胁等。
一、现象概述
在当前的离婚过程中,特别是在存在潜在财产纠纷或家庭暴力威胁的情况下,弱势一方更倾向于提前通过遗嘱明确财产归属,规避潜在风险。这一趋势的实施数据得到了中华遗嘱库的证实。
二、核心驱动因素
1. 人身安全保障需求:冷静期制度实施后,家暴升级的风险增加。如同电视剧《江照黎明》所揭示的“杀妻骗保”情节,引发了社会共鸣。施暴者可能利用冷静期转移财产或威胁人身安全。
2. 财产权益保护机制:尽管民法典规定遗嘱优先于法定继承,但在婚姻存续期间,财产混同导致遗嘱效力受限。当事人需要借助专业法律咨询明确财产权属。
3. 离婚冷静期的双重效应:冷静期虽然为冲动离婚提供了修复的机会,但同时也延长了矛盾婚姻的存续时间。对于弱势一方来说,法院首次起诉离婚的判离率不足50%,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三、法律实务指引与解读
遗嘱效力边界方面,配偶去世时,个人财产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继承,但夫妻共同财产中配偶份额仍按法定继承分配。遭遇家暴等情况时,应优先收集证据(如报警记录、验伤报告等),并通过诉讼离婚规避冷静期限制。建议通过公证机构或专业遗嘱库订立遗嘱,确保遗嘱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避免遗产纠纷。
四、社会争议焦点透视
离婚冷静期制度设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支持方认为该制度有效降低了冲动离婚率;而质疑方则担心该制度可能成为施暴者的庇护所,呼吁建立家暴案件绿色通道。部分网友还提出了设置“结婚冷静期”的必要性,以进一步强化婚前风险防范。这一现象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不仅关乎个人权益保护,也涉及到社会价值观与制度设计的深层次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