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位法》草案于近期首次提交至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这一草案的提出,旨在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学位授予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并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机制。以下是该草案的核心内容和修订重点的解读。
一、学术规范与违规处理
该草案首先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其中特别提到“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与抄袭、剽窃、数据造假等行为并列。这一条款的设立,在立法层面上首次明确了AI代写的违法性,体现了对新技术在学术领域应用的新挑战予以高度关注。
草案还建立了学位撤销机制。对于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冒名顶替入学或毕业等情形的已获得学位者,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议,可以撤销其学位证书。如果这种行为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学位授予标准与程序
草案对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名誉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进行了分级规定,要求达到相应的学术或专业水平。对学位授予的程序也进行了细化,如学士学位由学位评定委员会直接审查决定,硕士和博士学位则需要经过同行评阅、答辩等程序后审核。
三、质量保障与监督
为了确保学位质量,草案强化了导师的责任,要求导师不仅要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还要指导学术规范,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草案还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制定具体的授予标准,并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置机制。
四、争议解决途径
对于学位申请人对授予决定存在异议的情况,草案也明确了解决途径。申请人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仍存异议的,还可以向省级学位委员会申诉。
此次立法不仅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从政策管理向法治化转型,更体现了对学术诚信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通过分级审核、责任追溯等机制,将有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为学术界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