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入调查,本市的中学生虽然对心理问题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在识别常见心理问题的具体症状方面存在显著的不足。许多中学生在面对性格或行为模式的改变,如频繁发脾气、内向沉默、情绪低迷或偶尔的泪眼朦胧时,并不认为这些是心理问题的表现。这种情况需要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本市学龄前儿童中多动症的患病率较高,很多患者因缺乏公众的认知和了解而未能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多动症儿童常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以及活动过度等特点,这些症状往往导致他们学习困难,与同龄人的关系紧张。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指导,可能会引发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等其他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
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孙凌专家表示,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分保护或溺爱的父母可能削弱孩子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独立意志,导致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父母需要保持一定的控制,并采取一致的教育行为,避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矛盾,这可能导致孩子的人格或行为偏倚。父母应通过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和行为问题。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时期是塑造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良好的心理培养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卫生协会专家为此提出了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家长不应过分关心孩子,避免他们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应通过贿赂来教育孩子,应让他们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第三,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学习社交技巧;第四,不要强迫孩子做超出能力的事情,以免打击其自信心;第五,避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打骂,以防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第六,不要欺骗或恐吓孩子,这会丧失父母的权威性;第七,避免在他人面前批评或嘲笑孩子,保护其自尊心;不要过分夸赞或喜怒无常,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稳定性。
在帮助孩子面对心理问题时,家长应当分析孩子所处的环境,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家长与教育机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