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源起
一张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照片,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照片显示的是上海外滩广场,空荡无人,石板缝隙间却长出了绿色的野草。这一景象与远处繁华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这张照片被部分网友解读为,由于疫情封控,上海的城市管理似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序。
而当晚,@上海网络辟谣 团队的记者冒雨前往外滩进行实地拍摄,并发布照片声明“外滩并未长草”。这一辟谣行为却引发了更多网友的质疑。原来,网传的这张照片实际上拍摄于北外滩(虹口滨江段),而辟谣组所前往的则是黄浦区外滩段,两地地理位置相差甚远,这样的辟谣行动显得南辕北辙。
二、争议焦点透视
这场争议中,有两个焦点引人注目。是关于辟谣准确性的问题。有网友指出,外滩和北外滩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辟谣组混淆了“外滩”的地理概念。黄浦区外滩段因为人流众多,地面维护得当,确实没有长草;而北外滩因封控期间养护减少,石缝中的小草自然生长。部分声音认为,外滩长草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反映了疫情下市民对城市停滞的复杂情绪,无需过度反应。
媒体与公众之间的认知差异也成为争议的焦点。媒体解释称,其拍摄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外滩地标”的现状,并且受天气影响未能全面覆盖北外滩区域。公众更加关注的是辟谣的严谨性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优先级。
三、后续回应与反思
面对这场争议,官方在4月30日进行了二次回应。@上海网络辟谣 承认拍摄范围的局限性,并补充说明北外滩的小草在疫情前已有萌芽,封控期间因自然生长而更显茂盛。但强调“外滩”的核心区域并未受到影响。这一回应试图平息争议,但舆论评价依然分化。
支持者认为媒体及时澄清有助于避免谣言扩散,维护社会稳定;而批评者则认为,过度聚焦于“是否长草”忽视了市民对城市管理、物资供应等实际问题的关切。“为辟谣而辟谣”的做法可能削弱媒体的公信力。
四、事件影响
此次争议不仅仅是一场关于事实的争论,它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外滩”这一城市符号的敏感性凸显了公众对城市秩序与活力的期待。辟谣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媒体在事实核查、公众情绪理解以及信息传达方式之间寻求平衡。疫情叙事的多维性使得自然现象被赋予特殊时期的情感隐喻,如小草既象征着“生命力”,也反映了“失落感”。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公共沟通,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