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位杰出的女性砥砺前行,她的名字便是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这位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奥斯古德镇贫苦家庭的女性,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在世界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的曾祖父是印第安人,她的一生充满了奋斗与奉献,是真正的跨时代传奇。
早年,史沫特莱曾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击垮她,反而磨砺了她的意志。她在《纽约呼声报》任职期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1919年,她侨居柏林8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并曾在柏林与尼赫鲁会面。
1928年,史沫特莱来到中国,这一呆便是12年。她亲眼目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用文字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她的著作如《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人民的命运》等,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成为不朽之作。
不仅如此,史沫特莱还亲自护理伤员,组织医疗活动,以实际行动唤醒人们的良知。她访遍了中国华北、华中大部分地区,热情召唤更多的国际友人,共同为中国抗战出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史沫特莱积极响应,准备随八路军开赴前线。不幸的是,她在马背上跌落,背部受伤,推迟了行期。但伤愈后,她立即携带打字机、照相机和简单行李,奔赴八路军抗敌前线采访。她成为八路军中第一个随军的外国记者,用她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了那些英勇的八路军战士。
史沫特莱与八路军战士同吃同住,她关心普通士兵的生活,与他们的感情日益增进。相处不到半年,她便深深爱上了这支部队。她说:“离开你们,就是要我死,或者等于死。”
1938年,史沫特莱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在汉口积极活动。她一面救护伤员和难民,一面报道中国抗战,并向世界组织呼吁救援。她的火热的心吸引着来华的外国人士,不论身份和政见如何,都在她的带动下积极为中国抗战出力。
史沫特莱多次访问美国大使馆,向大使和武官介绍八路军的活动。她还成功地在一次午餐会上让财政部长宋子文羞愧,为他捐出1万元中国法币支持她的工作。她还从行政院长孔祥熙手中拿走了一张捐给山西游击队的巨额支票。
从抗战初期开始,史沫特莱就奔走呼吁救助伤员。她的努力使得包括白求恩在内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得以来华。她还向上海和香港宣传新四军医疗队的需求,通过写作和求助,成功获得了可观的援助。
在同事眼中,史沫特莱简直是一位英雄。她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事业奋斗,她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