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阴霾,让人忧虑的是习以为常的漠视与行动迟缓。雾霾袭来时,仿佛一场无声的灾难,无声无息中剥夺了我们的健康与安宁。让我们将每一次雾霾,都视为民众痛苦的呐喊。身处雾霾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将口罩视为必需品,保持对环保问题的警觉,不能放弃抗争,这也是对的有力敦促。
随着春分的到来,雾霾再次席卷华北,京津冀地区也难逃一劫,山西与山东也深受其害。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霾黄色预警再次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雾霾的严重性。此次雾霾来势汹汹,比以往更为严重、持久和广泛。人们的警觉似乎并未随之提高。
面对雾霾,我们似乎束手无策,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冷空气或大风来驱散雾霾。虽然北京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企业停产、工地停工、减少车辆行驶等,但在雾霾的大区域性、顽固性面前,这些措施似乎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有效改善雾霾笼罩的局面。
更令人忧心的是公众的漠视。尽管这是出于无奈和被迫,但这种心态客观上使行动失去了压力。当初,雾霾初来乍到,PM2.5给人们带来了警觉,人们纷纷戴上口罩,减少户外出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戴口罩,因为觉得没用还麻烦。户外活动也照常进行,因为不知道雾霾何时能散去。
思想上的麻木和高度警觉的丧失,无异于雪上加霜。它会让我们集体钝化,对雾霾的现实失去敏感,认同其合理性,对驱霾的难度缺乏深入理解。长此以往,我们将可能错过驱霾的最佳时机,健康也将变得不堪一击,各种疾病将在未来数年内大量滋生。
中国正处于发展上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特殊时期,环境问题成为了发展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我们才能迎来柳暗花明的局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突破瓶颈,从各个方面获得发展的动力。驱霾的能力考验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能力,考验着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雾霾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们对发展模式、惯性无动于衷或不去从根本上扭转导致了今天的积重难返。尽管中央和不少地方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并采取了清洁空气行动淘汰落后产能但面对GDP的诱惑财政收入的需求以及关停并转带来的就业压力和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烦恼驱霾行动仍显迟缓力度柔软制度弹性过大。
雾霾是大自然对我们发出的严重警告。如果我们对待雾霾的态度仍然迟缓乏力那么不仅是人民的肌体将无法抵抗连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评价也会降低。与马斯洛河谷事件、伦敦毒雾事件相比我们必须警醒不能把治理雾霾的措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该真正行动起来把每一次雾霾都视为民众的痛苦状保持对问题的警觉不放弃对环境问题的抗争这也是对的有力敦促。
请让治理雾霾的制度更加刚性让进度提速起来没有商量的余地也没有无限宽容的机会和时间。请让那些治理无力的人让位不要再用糊弄人的治霾措施延误时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尽快摆脱雾霾的困扰。
(延伸阅读:看老外如何吐槽中国雾霾)(来源:搜狐视角)更多的新闻和视角等待你去阅读去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