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与中国的小瑞士现象:一种文旅产品的创新变迁
作者:毛丽娜
编辑:李春晖
随着国庆中秋双节的来临,国内旅游市场迎来了一股热潮。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世界各地的景区都未能见证中国游客的足迹。而国内旅游市场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各地纷纷涌现出许多“小瑞士”、“小圣托里尼”、“小奈良”等境内境外游景点。这种文旅产品的创新变迁,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化体验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瑞士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而现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小瑞士”。林芝被誉为“东方小瑞士”,新疆也有“小瑞士”之称,《亲爱的客栈》取景地阿尔山更是被冠以“内蒙小瑞士”的美誉。就连华北平原上的北京城,也有了自己的“小瑞士”景点。这些景点的出现,让人们在国内就能感受到瑞士的美丽与魅力。
除了瑞士,圣托里尼也是热门的国内对标景点。江浙沪地区的“小圣托里尼”更是层出不穷。沿海城市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打造出了具有圣托里尼特色的建筑和景观。即使是没有海的合肥和北京也加入了“小圣托里尼”行列,通过建筑风格和颜色的搭配,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
除了高端的欧洲游,日本也一直是境外游的热门目的地。在国内的“境外景点”中,自然少不了“小奈良”、“小京都”。湖北省神农架地区的人工养鹿场、天津滨海新区的和风公园等都为人们提供了体验异国风情的场所。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境内境外游”的现象并非新鲜事。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兴建的“世界公园”就将各国特色建筑汇聚一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袖珍景观式的世界公园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欧式风情街区在各地的兴起,其中以天津、上海、青岛等有过租界历史的城市为代表。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都在积极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文旅产品。这种“境内境外游”的现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也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人们可以在国内感受到世界各地的美丽与魅力,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
这种境内出现的“小瑞士”、“小圣托里尼”等现象,是旅游业紧跟时事、满足群众需求的一种体现。人们在国内就能完成开眼看世界的心愿,无需远行即可感受异国风情。这种文旅产品的创新变迁,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华夏大地的广阔天地之间,天津市以其独特的视角,开启了一场风情区的开发之旅。这一行动始于2004年,出于拉动旅游资源的初衷。当时,天津站附近的意式风情区和小白楼附近的欧式风情区便如璀璨明珠般崭露头角。
尽管这些风情区的诞生过程中伴随着诸多争议,尤其是对于那些熟悉革命历史的老一辈人来说,他们曾感慨革命一生,城市名片却要靠租界历史来支撑。这些风情区如今已成为天津市的旅游地标,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这一轮随着网红游兴起的“境外景点”,无疑为中国的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不再仅仅是追求对外国地标的形似,而是更加注重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神似。蓝白色建筑即为圣托里尼,小鹿相伴即为小奈良,雪山草原共融即为小瑞士。如今,诸如西部环线等旅游线路也紧随其后,冠以“小新西兰”“小普罗旺斯”等名号,让游客们仿佛一步跨越半个地球。
国内这些“境外游”景点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世界公园的微缩景观、山寨地标的风情街区,再到追求神似的网红拍照景点。它们之所以受到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出国旅游仍然对多数人来说不够方便,另一方面则是这些景点恰好填补了打卡拍照式旅游的空白,满足了游客们输出网红照的需求。
从这一波“境外景点”背后的经营主体不难看出,部分“小瑞士”们位于大城市远郊或内蒙、新疆等距离内陆较远的地区。以北京平谷金海湖地区的“瑞士”为例,这里拥有壮美的枫叶景色和几家度假酒店,但之前因为缺乏宣传而鲜有游客。通过冠以“小瑞士”之名,这些地方得以吸引大量追求网红照的游客。秦皇岛、大连等地的“小圣托里尼”也多是民宿或酒店推进的项目,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这些冷门旅游地通过蹭热度、与经典景点对标的做法成功闯入大众视线。虽然今年因为出国游受阻,国内景区迎来利好,但冷门城市仍旧需要这种策略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以瑞士为例,其在游客心中占据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位置,因此成为许多国内旅游线路蹭热度的首选对象。“小圣托里尼”等热门网红景点的宣传口径背后往往有地方的身影。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海外景点”或许会进一步增加。
关于读者老爷们的国庆出游选择,或许有人选择前往“小瑞士”、“小圣托里尼”悠闲度假,但也有人选择在家睡觉。不过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度过假期,都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热爱和尊重。至于中国有多少瑞士和哪个地方与瑞士差不多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每个角落都有其独特之处和无限魅力等待我们去发掘和欣赏。
无论是浓郁的欧洲风情还是东方的传统韵味,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和创新。让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在国内涌现,为我们带来更多美好的回忆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