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妇科 >

苏轼乌台诗案是怎么引起的?相关诗词有哪些?

  • 妇科
  • 2025-04-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试管婴儿网

你是否了解这段历史呢?迷奇闻网的小编将为你详细解读。

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这位在御史台狱中度过了一百三十天的北宋最伟大文学家苏轼终于被释放。两个月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离开了繁华的汴京城。人们常常讨论的话题是“苏轼哪首诗引发了乌台诗案”,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这事儿和写诗关系不大。确切地说,乌台诗案的源于一个“不孝子”的胡乱联想。

当时,苏轼刚刚调任湖州知府,按规定向朝廷上交了《湖州谢上任表》,但这却让御史中丞李定嗅出了味道。李定曾因不守母丧被世人诟病,却因力挺苏轼而快速升迁。虽然苏轼与这个“不孝子”原本无过节,但因为他曾写文赞美北宋孝子朱寿昌,心虚的李定产生了“难不成在说我”的联想,于是两人结下了梁子。

随后,李定趁着“王安石变法”火热推进的时候,对持有不同意见的苏轼大加打击。他伙同舒亶、何正臣等人,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给苏轼扣上“托事以讽”“诋毁朝政”的帽子。几位朝中重臣也暗中助力,最终使宋神宗下御批将苏轼从湖州押至京城下狱。

苏轼的人生中最屈辱的一幕就此开始。官差们受李定的“授意”,直接进府抓捕苏轼,过程如同驱赶犬鸡一般。在御史台狱中,苏轼遭受了残酷的逼供审讯。同时被囚的北宋科学家沈括,亲耳听到了苏轼每天受审时的辱骂,并以诗文记录了那凄然的一幕。

更令人感到可耻的是李定等人给苏轼定的罪名。苏轼被捕入狱的由头是“托事以讽”,那么证据呢?李定等人随即展开行动,翻遍苏轼的所有诗文,逐字逐句地寻找证据。比如苏轼的名诗《王复所居双桧二首》,被李定同伙舒亶抓住诗句中的一点,硬说这首诗在诽谤宋神宗。这样的奇葩逻辑令人无语。

折腾到连宋神宗本人都受不了,听完苏轼的“罪证”后连连感叹。已经赋闲的王安石也出面为苏轼求情,这才让苏轼逃过一劫,被贬到黄州。

这场无妄之灾恰恰戳中了北宋的症结。一场“王安石变法”虽然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但同时也让一批像李定这样的奸诈小人乘虚而入。这群人实干无能,却擅长构陷他人。就在苏轼“乌台诗案”七年后,当年“乌台诗案”的“幕后黑手”之一蔡确也遭到了类似的命运。

而更值得后人铭记的是苏轼本人。在经历了这场灾难后,他依然保持着襟怀坦荡的品格。在元祐元年,当宋神宗去世后,“旧党”得势,“新党”们惨遭清算,“王安石变法”被全盘废除时,苏轼却站了出来,驳斥了“旧党”对“王安石变法”的抹黑污蔑,为王安石等人富国强兵的功业正名。

透过这场闹剧的各种算计和人物命运,我们记住的是苏轼这位北宋大文豪伟岸的人格。他在绝望的心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立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下一篇:没有了

第三代试管婴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