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痛:环境污染的警钟长鸣
随着稀土资源的开采日益频繁,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且尚无成熟的解决方案。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稀土协会成立大会”上向外界揭示了稀土污染的严峻现实。
他强调,我国的稀土开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赣州为例,仅该地因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但这仅仅是稀土引发的环境问题的一角。苏波指出,目前稀土行业存在的私采乱挖、资源浪费、等现象仍然严重。国有企业稀土开采的吨回收率仅为60%,而大型民营企业的回收率更低,只有40%。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而且引发了巨大的环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知名稀土企业如包钢稀土的环保审核尚未达标。环保部发布的名单中,尽管有41家稀土企业基本符合环保要求,但包钢稀土并未在其中。苏波对此深感忧虑,他前往赣州调研,亲眼目睹了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让他心情沉重。他详细描述了使用原地浸矿法开采稀土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这些有毒的溶液长期残留地下,一旦污染地下水资源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稀土行业在经济收益上有所成果,但与其带来的环境污染相比,这些收益似乎变得微不足道。在赣州,稀土开采使用的池浸工艺被称为“搬山运动”,严重破坏山体植被,产生的废水富含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严重污染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在包头,虽然轻稀土为主的稀土矿开采过程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但在矿石的分离和冶炼过程中仍会产生环境污染。
鉴于稀土资源的稀缺性和战略价值,关于稀土的博弈从未平息。面对国内外的责难和诉讼,苏波表示,我国稀土产业为全球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我国实施重拳整治稀土行业非常必要,不是为了垄断资源获取利益,而是出于对环境责任的承担。
苏波表示,我国将继续对稀土行业实施高压管控态势。今年将重点打击非法开采、生产、黑市交易、出口等违法违规行为,对稀土资源执行更严格的保护性开采政策。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稀土开采、生产和出口秩序,尽快出台实施相关管理办法。
大规模的稀土企业兼并重组也将启动。苏波告诉记者,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在自己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兼并重组。工信部将推动加快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以现有生产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抓紧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
在这个人类共同的地球上,稀土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远超任何短期经济利益。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