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儿童用药的状况令人堪忧。药厂生产儿童用药的盈利空间有限,导致市面上儿童专用药物极度匮乏,九成药品没有儿童用药剂型。这对于家长们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
在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剂师冀连梅经常面临与家长们解释药品区别的任务。一个冬日的午后,她详细为一个父亲解释两种喷雾剂的不同。医生为他的5岁孩子开了两种治疗哮喘的药物,但说明书上并未明确区分两者区别,更未说明儿童如何正确使用。
这种困境几乎是每位家长都会遇到的。在整层楼的药品架上,儿童药品只占据一小块区域。打开说明书,大部分药物提到儿童用药时只是笼统地写着“请遵医嘱”或“酌情减量”,让家长们感到无所适从。为了准确用药,家长不得不深入学习儿科学知识,如同练习金庸笔下的小龙女的玉女素心剑法一样精细。
冀连梅指出,儿童并非成人的缩小版,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从2011年起,她通过微博向公众普及儿童安全用药知识。我国每天有数百人因不良用药而死亡,其中儿童占比高达32%。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儿童用药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每年有约900万5岁以下的儿童因此死亡,许多药物对儿童的作用尚未明确,甚至未获得对儿童使用的许可。而我国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率高于成人,聋儿中因药物过量造成的毒副作用所致的比例更是超过30%。
问题的根源在于儿童专用药物的缺乏。我国儿童专用药物剂型与现有药物剂型的比例高达1:59,90%的药品没有适合儿童的剂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儿童药物数量偏少,尤其是在中成药中,儿童专用品种更是稀缺。
一位儿科医生翟某回忆,一位父亲为了给5个月的孩子喂药,不得不把药片剪碎、磨成芝麻粒大小,甚至泡在水里用奶瓶喂进去。即使如此,剂量仍然无法准确控制。在国外,有适合儿童的液体口服剂,可以用针管抽取适当剂量,但在国内却难以找到。
儿童药品剂型、种类的缺乏与儿童药品研发市场的不景气密切相关。我国制药企业以生产成人药品为主,儿童药品多由制药企业附带小批量生产。例如,在呼吸系统药物的研发上,只有少数医疗机构的参与试验,而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种类繁多、药品更新淘汰速度快,导致药厂难以盈利。
回想起在美国的工作经验,冀连梅发现美国药品不仅有儿童剂型,还有多种口味的糖浆,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而她回国后在和睦家医院工作时,一位外国人来买糖浆却被告知没有。这种情况反映了我国儿童用药市场的现状,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中国儿童用药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更多的制药企业投入到儿童药品的研发和生产中,同时也需要和相关机构的支持,以确保儿童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