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腿是何方神圣?听到这个名词,许多人或许会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这就是静脉曲张的通俗叫法。这种病症,常常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但年轻人群也并非高枕无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蚯蚓腿的来龙去脉。
蚯蚓腿,医学上的专业名称是静脉曲张。在各类血管疾病中,它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下肢静脉曲张,占比超过九成。从外在表现来看,它的典型症状就是青筋突起,如同蚯蚓一般曲折盘旋。
这蚯蚓腿的出现,是否有先天因素在作祟?答案是肯定的。先天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导致血液返流,进而形成静脉曲张的重要原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静脉管壁上形成了向上的阀门——瓣膜,它的作用是保证血液单向流动,从肢体向心脏。对于部分人群来说,他们的静脉瓣膜可能功能不全,无法自动关闭,导致血液自上而下返流,造成静脉高压,长期如此便形成了静脉曲张。这种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多数与遗传因素脱不开关系,也有一部分是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后的后遗症。
哪些人群更容易遭遇蚯蚓腿的困扰?除了遗传因素外,老年人和久站久坐的人群都是高风险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降低、管壁张力下降,静脉瓣膜功能可能出现障碍。而对于那些长期站立或久坐的人群,如教师、司机、医务工作者等,由于血流受到重力的持续作用,也容易出现返流,久而久之导致瓣膜功能不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静脉曲张患者不宜长时间热水泡脚,否则可能加重血液淤滞,使病情恶化。
久站久坐的工作性质,都可能导致下肢静脉血液瘀滞。而孕妇因为胎儿的压迫、腹压增高,也会导致静脉压力增高,出现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病史或静脉曲张家族史的人群,也是静脉曲张的高危群体。肥胖、使用激素类药物、手术以及长途旅行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静脉曲张的发生。
那么如何简单预判自己是否患有静脉曲张呢?如果出现肢体皮下毛细血管扩张、迂曲成团、久站后酸胀疼痛等症状,就要小心了。后期可能出现肢体肿胀、可凹性水肿、皮肤瘙痒、皮炎、色素沉着,甚至足靴区溃疡。如果继发浅表静脉血栓,局部还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至于是否要立即就医,初期静脉曲张的临床症状较轻,进展较慢,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会有沉重感、易疲劳,甚至下肢肿胀、疼痛。后期皮肤可能出现营养性变化,发展成湿疹、皮炎、萎缩、色素沉着等,甚至可能导致皮肤溃疡、坏疽,需要截肢的风险。一旦发现静脉曲张的表现,应及时去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特别是出现下肢水肿、皮肤改变、溃疡的情况下,更应该积极就医。
蚯蚓腿虽然听起来令人不解,但却是静脉曲张的通俗说法。通过深入了解其成因、高危人群、预判方法以及就医时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防范这一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