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政治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独特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在多个政治立场、风格、地位的人们之间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就是诸葛亮。在民间,他智慧的象征,他的事迹代代相传,为后人所敬仰。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一场大规模的反叛席卷了南方。蛮王孟获联合南方各郡的大姓起兵反抗,使得蜀汉边境地区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为了稳固蜀汉的大后方,以便全力与曹魏抗衡,诸葛亮亲自率领川军南征。他坚持“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孟获采取了擒纵战术,共达七次之多。这一事迹,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
虽然“七擒孟获”的故事广为人知,但历史上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南征确实是史实,他也确实采取了擒纵孟获的策略。是否真的达到了七次之多,却值得商榷。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中也留下了“七擒孟获”的记载,但这些都是史书的记载,并不一定代表确凿的史实。
从常理来看,“七擒孟获”很难经得起推敲。诸葛亮南征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可能进行多次大战。从四川盆地到云南中部,路程长达一千多公里,全是崎岖难行的“蜀道”。在古代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南征大军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三个月以上。剩下的时间,蜀汉军队还要平定其他几个地方的叛乱。用于平定益州地区叛乱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三个月。
诸葛亮南征时,蜀汉政权正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刘备东征失败后,国家精锐损失殆尽,元气大伤。北方有强大的曹魏,东方好不容易才与东吴恢复睦邻友好关系,大后方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对于诸葛亮来说,当务之急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南方叛乱,然后挥师北上对付蜀汉的头号敌人——曹魏。
陈寿所撰的《三国志》是最权威的三国史籍,其中并没有“七擒”的记载,甚至连孟获这个人也没有提到。作为一位严谨的史学家,陈寿不采用这个传说,自然有他的道理。陈寿写《三国志》时距离曹魏时间较近,他在书中将魏晋作为正统,对诸葛亮的生平记事较为客观。他认为诸葛亮长于内政而短于军略。
直到后来,诸葛亮被大大推崇,文学著作开始树立他作为“光复汉室”的典型。诸葛亮被神化的举动也大多出现在此后的文学作品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精彩之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智谋、勇气、忠诚和献身精神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和敬仰的对象。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虽然关于他的事迹存在一些争议和传说,但他的卓越才能和崇高品德仍然为后人所敬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