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将对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与鉴别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原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一种单链RNA病毒。该病毒对高温、紫外线、氯仿、强酸强碱敏感,但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
二、流行病学
该病的易感群体包括所有年龄的猪,其中2周龄内仔猪的死亡率最高,可达到95%-100%。成年猪多呈良性经过,但可能长期带毒。病猪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等排毒,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传播,如污染饲料、饮水、工具等,经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寒冷季节(12月至次年4月)为高发期,潜伏期短(12-48小时),传播迅速。
三、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后的主要症状包括急性呕吐、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含未消化凝乳块,恶臭。严重脱水导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体重骤降,可能在1-7天内死亡。育肥猪及成年猪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短暂腹泻(灰色或褐色水样便)和偶见呕吐等症状,但通常可以在一周内自愈。哺乳母猪可能出现泌乳减少或停止。
四、病理变化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小肠和胃部。小肠病变包括肠壁变薄、透明,内容物呈黄色泡沫状,肠绒毛显著萎缩。胃部病变表现为胃底黏膜充血,内含大量凝乳块。
五、诊断与鉴别
初步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实验室确诊可通过病毒分离、RT-PCR检测或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与猪流行性腹泻(PED)和大肠杆菌病等疾病的区分。
六、防治措施
治疗措施包括补液与营养、控制继发感染和抗病毒等。预防方面,主要通过疫苗免疫、环境管理和生物安全等措施进行预防。特别是在冬季,需要加强保温,定期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七、经济影响
猪传染性胃肠炎对养猪业的经济影响非常大。该病可导致仔猪短期内大规模死亡,幸存猪可能会出现发育迟缓(僵猪),显著降低养殖效益。对于养猪业来说,做好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了解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与鉴别以及防治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