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妇科 >

公众质疑:为何螺旋藻两次检测两种结果

  • 妇科
  • 2025-04-17
  • www.shiguanyingerw.cn
  • 试管婴儿网

关于螺旋藻产品铅含量超标的疑云与介绍

一场关乎公众健康的热议,源自螺旋藻产品的铅含量超标事件。原本看似明确的“13种不合格螺旋藻产品”,在国家食药监局的公告中,仅有一种产品被确认不达标。为何短短一个月内,检测结果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早在2月29日,国家食药监局发布了一份特急通知,列出了包括“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金奥力)”等知名品牌的螺旋藻产品不合格名单。这份名单引发了广泛关注,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这些产品的铅含量超标依据是什么?检测标准与程序是否统一?

随着3月28日新华社的报道,国家食药监局开始进一步澄清。他们指出,不同产品的铅含量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其原料和剂型密切相关。例如,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的产品,则限量为0.5mg/kg。这一规定反映了产品原料和剂型的差异对铅含量标准的影响。

但在之前的通报中,国家食药监局并未详细解释这一区别,导致公众对名单中的片剂产品如“绿A”、“汤臣倍健”等是否真正超标产生了困惑。实际上,根据国家认监委的《保健食品GMP(良好生产规范)实施指南》,片剂、胶囊、固体饮料等属于不同的剂型,其铅含量标准也有所不同。专家指出,螺旋藻片剂的铅含量标准应参照一般产品标准执行,即限量为0.5mg/kg。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某些螺旋藻片剂的铅含量检测结果确实超过了这一标准。例如,在广东中山、珠海等当地监管部门对某保健食品企业的检验报告中,两个批次的螺旋藻片剂因铅含量检测结果为“0.79”和“0.87”,被判定为铅超标。这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及监管力度的质疑。

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食品安全领域,标准的明确与透明至关重要。只有当公众了解并理解背后的标准与依据,才能对食品安全有更清晰的认知。而监管部门在通报此类事件时,更应详细解释相关规定,避免公众的误解和恐慌。

第三代试管婴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