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细菌时代:中国抗生素滥用的挑战与应对
随着“超级细菌”的崛起,我国对抗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愈发紧迫。专家指出,纠正抗生素滥用,尚需时日,而这一过程需在医改的大潮中同步改变。
我国人均每年输液如江河滔滔,达8瓶之多,这一历史记录想要扭转并不容易。“超级细菌”的出现,如同警钟长鸣,让我们意识到抵制抗生素滥用的紧迫性。
目前,多重耐药菌及无药可用的细菌已达四五种之多,其破坏力不亚于印度新德里的超级细菌。这些细菌虽非同一品种,但杀伤力相同。主要源头在于头孢类抗生素的滥用,尤其是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的滥用。上海瑞金医院教授倪语星对此深表关切。
抗生素的滥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原因。长期缺乏监管,成为医生用药习惯的一大推手。尽管自去年开始,我国加大了抗生素滥用的专项整顿力度,并发布了抗生素管理办法,但要真正纠正滥用现象,仍需时日。
卫生部于2011年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进行了整顿,初步成效已经显现。能否真正起到作用,目前尚难以判断。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免疫科教授巩路指出,我国大部分医院多年来缺乏抗菌药物的监管措施。大多数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医院管理者以及医生对抗菌药物的管理缺乏了解。目前所指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目标可能只是机械的执行,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与台湾相比,大陆的抗生素使用状况有其特殊性。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小儿学科教授刘清泉表示,台湾对抗生素的应用管理极为严格,特别是医保方面。在大陆,细菌培养还存在时间和费用的问题。倪语星教授表示,瑞金医院已经在医院系统内设置了程序,当医生开抗生素处方时,系统将提示进行细菌检测。这一措施旨在推动合理使用抗生素。
当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手术预防中选择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头霉素类药物与甲硝唑或替硝唑的联合应用等。这反映了我国正从以传染病诊治为主向以感染病诊治为主的转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巩路教授认为,目前的现状源于医院感染科管理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医院管理者缺乏上级的有效指导和学术影响,使得医院感染科在医院中的业务范围、功能与职责不明确。虽然自SARS以来,医院内传染病的分诊和管控得到了加强,但真正能够达到要求的医院并不多。
面对抗生素的滥用问题,“能否在医改大潮中改变?”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倪语星表示,虽然取消药品加成可以切断药品与医院的关系,但与医生无关。真正的改变需要更多的措施和时间的积累。刘清泉认为,台湾对抗生素的控制得益于严格的医保措施和药品价格的压制。对于中国虚高的药价来说,抗生素滥用的控制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此期间,我国应做好各项控制措施,尽量减少抗生素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