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战国末期的一位秦国将军,因参与谋反并畏罪叛逃,最终被燕国收留。他的故事与荆轲刺秦的壮举紧密相连,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一同探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公元前227年,秦国兵锋已至易水,对燕国构成直接威胁。此时燕国的实力远不及秦国,国家危在旦夕。就在太子丹为了国家的存亡而焦灼之时,他选择了荆轲刺秦这一极端的方式。但为何太子丹不选择正面交锋,而是选择这种方式呢?原因有两点。燕国与秦国结盟后,与其他五国的积怨深厚;当时社会游侠之风盛行,太子丹希望能效仿曹沫挟持的做法达成目的。
通过田光的推荐,太子丹结识了剑客荆轲。起初,荆轲并不赞同这种救国方式,但在太子丹的劝说下,他最终接受了这一危险的任务。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并不容易。《史记》记载,荆轲在前往秦国的路上,身边秦舞阳因怯弱而无法完成任务,荆轲只得独自面对秦王。尽管他勇敢地抽出刺向秦王,但最终还是未能成功。
两千多年来,“荆轲刺秦”的故事广为人知,荆轲被誉为抗暴的英雄和勇士。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就是樊於期。樊於期曾是秦国的将领,后因战败而被迫逃亡至燕国。在刺杀嬴政的计划中,太子丹需要准备两件礼物以确保荆轲能接近嬴政。其中一件就是樊於期的头颅。
樊於期的经历十分坎坷。他在秦国从军多年,颇有战功,但被嬴政任命为将军后遭遇惨败。由于秦国的律法严苛,樊於期知道回到秦国将难免一死。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选择出逃至燕国,寻求太子丹的收留。太子丹收留樊於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更因为他与嬴政的个人恩怨。
年少时,太子丹曾在赵国做人质,与当时的嬴政结为好友。但回到燕国后,太子丹发现嬴政对他态度冷淡,心生怒火。他寻求报复嬴政,但由于燕国实力弱小,一直未能如愿。这时,樊於期的到来让太子丹看到了希望。他接纳了樊於期,并给予他重任。樊於期投靠太子丹后,他的家人在秦国被嬴政下令处死。当荆轲向他透露刺秦的计划时,樊於期为了成就荆轲,选择自刎以死相送。他用这种悲壮惨烈的方式为荆轲刺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失败。
那么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呢?一方面是因为秦舞阳的懦弱让荆轲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太子丹的多疑和不耐心等待。他的催促让荆轲未能充分准备就匆匆上路执行任务这不仅让荆轲的一腔热血付诸东流也让樊於期的悲壮之心化为泡影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