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成都市医保卡的传闻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起了市民的极大关注。传闻中,医保卡似乎拥有惊人的用途,能够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经过成都市医保局的证实,这些传闻并不属实。
传闻提到,生病住院时即使医保卡内没有余额,也能享受到三分之二的报销比例。对此,成都市医保局基本医疗处处长吴敏明确指出,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真实的报销情况会根据诊疗项目、用药是否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畴以及报销比例等多个因素来决定。她进一步举例,情况相同的病人在同样的医院接受同样的治疗,他们的报销比例应该是相似的。但如果其中一人使用了更多的自费药品或者选择了不同的诊疗方式,那么结果可能会导致两人的报销比例有所不同。
另一则传闻称,看门诊时,当医保卡内的余额用完后,如果自费金额超过1200元,超出部分可以报销60%。吴敏表示这一说法非常不靠谱。对于成都市的城镇职工来说,医保卡的个人账户上的钱主要用于购买药品或支付有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医疗器械等费用。至于门诊费用的报销,只针对患有慢性或重特大疾病的参保职工,而且需要按规定程序申报。
还有传闻称,在去医院看病之前必须先去社区医院,否则将无法报销任何费用。吴敏解释说,《办法》明确了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并没有强制要求患者必须先去社区医院。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根据医院级别由统筹基金按比例支付。
医保新政策下,参保人员不再被束缚于固定的医疗流程。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病情和经济能力,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医疗机构。无需再奔波于社区卫生中心和各大专科医院之间。
关于网络上流传的“自费部分累计超过1200元可报销”的说法,这是一个误解。成都医保政策明确规定,自费部分需由病人全额承担,不能纳入报销范围。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总体方针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来执行的,但具体的实施办法则由各省、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因此各地存在差异。
在四川,21个市州和省级单位都有自己的统筹政策,这意味着各地的医保政策都有所不同。最近,准备去看牙医的秦小姐被这条微信内容吸引,以为这将为她节省不少开支。但当她向在医保系统工作的朋友咨询时,却得到了与微信内容相反的回答。
观察发现,微信内容的来源并不明确,可能是各地政策被整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一些网友可能将各地政策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准确、不具有指导性的网帖,从而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对此,成都市医保局通过华西都市报提醒广大市民,微信中的一些说法并不符合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市民如需了解成都市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可以登录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查询,或者拨打12333进行咨询。希望市民们不要轻信谣言,更不要随意传播。
在此,我们也要提醒大家,在选择医疗机构和了解医保政策时,一定要以官方渠道为准。不要被网络上的不实信息所误导。医保政策是为了保障广大市民的权益,我们应该正确、全面地了解并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