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健康网报道,每年冬季和春节,我国总会遭遇一场难以避免的血荒。这种血荒现象不禁让我们思考,在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为何献血英雄的身影却显得稀少?
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的钟声敲响,主题是“每个献血者都是英雄”。正是这一天的到来,让我们更加迫切地呼唤那些潜在的献血英雄。
血荒现象年年出现,而今年尤为严重。多个城市的血液储备告急,江苏省血液中心主任孙俊的声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紧张的景象:“今年的血荒提前来袭,南京每天的无偿献血量仅能满足临床用血的一半需求。”病人的生命在血荒中摇摇欲坠,去年8月8日,江苏省人民医院不得不紧急停掉12台手术,仅余的血液只能用于急诊和重症患者。
正如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所说,献血者确实是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为生命注入了希望。我们的血库中的英雄似乎并不充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献血率达到10%~30%时,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而我国大陆的献血率仅为9%,令人忧虑。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并不缺乏英雄,但为何献血英雄如此稀缺?为何人们不愿意成为献血英雄?难道我们的道德真的“贫血”了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南京的无偿献血者主要是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大学生占比一半左右。义务献血离不开大学生,但也不能总依靠他们。每年夏季是用血的高峰期,而一到暑假,血荒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放假了。这种情况在许多城市都普遍存在,大学生成为了献血的主力军。
我们不能只依赖年轻人。其他群体,如公务员和医务人员,也应该在献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项调查显示,尽管给予了休假和物质补偿,但公务员无偿献血的比率仍然较低。相反,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已献血184次,累计献血量高达46升,这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献血率。
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官员以身作则,主动献血。例如,卫生部长陈竺已经献了6次血,并一再号召广大医务人员带头无偿献血和捐献血浆。除了公务员,医务人员也应该主动承担献血的责任。
要解决血荒问题,光靠这些还不够。公众不愿意献血的原因还包括用血不透明以及手续繁琐。人们担心献血被牟利,无偿献血者很关注自己献的血的流向。“献血容易报销难”、“献血容易用血难”的问题也让人们望而却步。
为了破解血荒,我们需要在激励措施上加大力度。除了物质激励,还可以考虑给献血职工休假等福利。我们要建立透明的用血制度,消除公众的疑虑。
有句献血广告说得好,“一份血,万份情,无偿献血最光荣”。要让献血者感到光荣,更要让他们得到信任和尊重。这就需要我们从制度上发力,为献血英雄创造一个辈出的温馨环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有效措施,如建立脐带血血库,为需要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献血英雄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温暖,让生命的源泉不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