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19年,关羽率领军队从荆州北伐,围攻襄樊两城。借助天降大雨,汉水暴涨的机会,他水淹七路敌军,威逼于禁投降,并斩杀敌军多名将领。此刻,关羽的声势浩大,威震整个华夏。曹操在许都感受到关羽的威胁,甚至打算迁都避其锋芒。在曹操与联手之后,关羽后路被截断,最终在增援的围攻下陷入困境。逃亡益州的路上,关羽被手下将领设伏生擒,最终与长子关平在临沮被害。
关羽死后,自封建时代开始,各朝皆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教育子民忠君爱国。关羽因此被尊为武圣,享有崇高的地位。从狭义和广义上来看,关羽的武圣称号都有些名不副实。
从狭义上来说,“圣”是指在各自领域拔尖的存在。关羽虽然曾在万军之中斩上将首级,解白马之围,表现出一定的勇武,但在带兵征战方面,他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尽管他在樊城一战中威震华夏,但最终仍不敌曹操与孙权的联手,败走麦城,导致荆州失守。
而从广义上来说,“圣”除了领域巅峰这一要求外,还需要有信仰的加持。关羽之所以能成为武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官方的需求。他自宋朝开始逐渐受人信仰,被封为帝。他的形象被统治者树立为民间信仰与膜拜的对象,因为他对刘备的忠诚符合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尽管关羽在个人勇武和指挥能力上表现不俗,但如果以“武”来封圣的话,还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
岳飞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个人勇武和带兵征战能力都非常出色。他历经大小数十次战役,从未置自己于死地,并大胜敌军,为大宋收复失地。他的治军能力得到了敌军的高度评价。岳飞之所以不能成为武圣,除了历史原因外,还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位愿意信赖他的开明君主。
笔者认为,在君臣关系中,不仅需要臣子的忠诚,还需要君主的信赖。在这方面,关羽远胜岳飞。关羽才能成为武圣,而岳飞虽然卓越,但未能成为武圣。这并非是对岳飞的贬低,而是对历史的解读和对君臣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