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这是中医治病的特色。许多人在服用中药时,都会感受到其苦涩的味道和刺鼻的气味。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有些人会在中药里加糖。是否可以在中药中加糖,是否会影响药效呢?中医对此有所阐述。
对于舌苔厚腻、腹胀中满或湿热内阻的人,食用蔗糖并不适宜。对于这类人群,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一些寒性中药也不适合加糖,因为糖属温性,可能会降低中药的疗效。
那么,有没有让中药不那么苦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控制汤药的口服温度,就可以减轻中药的苦味。研究表明,汤药温度在36.2℃左右时口服,苦味会减轻。我们在服用汤药时,最好将熬好的中药放置几分钟,等药液温度降至温热时再饮用,这样苦味最轻,也更容易下咽。
在煎中药的过程中,器皿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中医认为,最好用砂锅、砂罐等专用器皿,因为它们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性好。
当家长们看到孩子哭闹不喝“苦药”时,可能会想到加糖。糖类也具有一定的药性及疗效。例如,糖具有润肺和中、补脾缓肝的功效。适量加糖是可以的,特别是对于“快病”,偶尔少量加糖没有关系。但如果是胖孩子或痰湿体质的孩子,就要注意了。长期服用可能会影响消化功能,引发腹胀、消化不良等疾病。
适当吃“苦”也有好处。让孩子适当感受不同的味道,可以磨砺他们的心志,提高忍耐力。所谓“苦尽甘来”不无道理。只有感受过“苦”的味道,才会更珍惜“甜”的感觉。
服用中药时,少量加糖一般不会影响药效。但服用中药也要注意一些事项。孩子长期服药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健康,引发胀气和消化不良等问题。服用中药要谨遵医嘱,不要随意中途断药。
在服用中药时,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加糖的问题,了解药物的性质以及自身的体质,以免因不当的服药方式而影响药效。我们也要引导孩子适应不同的味道,让他们学会珍惜生活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