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一部评分波折的电影
《邪不压正》这部影片,从首映初期的高开低走,到最终稳定的评分,其评分变化可谓是一波三折。回溯到它的上映之日,即2018年7月13日,它在豆瓣的开画评分高达8.2分,但似乎未能维持其首映的光环,分数迅速下滑。仅仅隔日的7月14日,评分已经降至7.1分。在接下来的三天内,虽然有所波动,但最终还是稳定在7分关口。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部影片的评分下滑呢?影片的叙事风格成为争议焦点。姜文的个人风格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包含大量隐喻和碎片化叙事。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让部分观众感到难以理解或产生审美疲劳。影片中对白密集,部分情节如屋顶奔跑、角色动机不明确等被批评为“尴尬无趣”。
角色塑造问题也是评分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男主角彭于晏的台湾腔以及表演层次单一,被观众批评为“出戏”和“完成度差”。而姜文饰演的“蓝青峰”角色后期逻辑崩坏,被观众指出存在自说自话的情况,这无疑削弱了剧情的说服力。
尽管存在上述争议,但影片仍然有一些亮点。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展现了姜文电影的美学特征,如独特的镜头语言、黑色幽默以及精心设计的场景。比如医院戏和屋顶跑酷等情节被赞誉有加。尤其是廖凡饰演的反派“朱潜龙”,因其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不少好评。
《邪不压正》的豆瓣评分变化反映了导演姜文的个人风格与大众观影习惯的冲突。这部影片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寻求平衡,但最终口碑出现了分化。这也提醒我们,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尽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但也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和需求。毕竟,只有真正触动观众心灵的电影,才能获得长久的赞誉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