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Phone 4S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姗姗来迟,比欧美市场晚了90多天,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广大中国消费者的质疑与讨论。与此强生公司的多次产品召回,却与中国市场无关,而沃尔玛、麦当劳等跨国企业在国内外实施双重产品标准,更是让中国消费者频繁遭受洋品牌的“傲慢”待遇。
在繁荣富饶的中国市场,这些外资企业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是谁在无形中“宠坏”了这些洋品牌?
苹果公司在中国的“双重标准”行为,引发人们的深思。中国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洋品牌在中国市场面前摆起架子、耍起大牌;但谁又能保证,明天它们不会被充满活力的中国企业和精明的中国消费者所超越,所抛弃?到那时,它们是否会为今日的傲慢行为而后悔?
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傲慢态度,除了倚仗其产品质量过硬,感觉可以有所恃无恐之外,恐怕也与部分国产产品的不争气有关。例如奶制品行业频频爆发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让中国消费者不得不寻求其他出路,对洋品牌产生迷信,忍受其提价、推卸责任的傲慢行为。
导致中国消费者频繁遭受跨国公司“耍大牌”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以及惩罚力度不足。一些地方为了就业、税收、GDP等因素,给予国际品牌超国民待遇;一些监管部门人员甚至主动或被动接受商业贿赂,这无疑是在纵容这些洋品牌在全球最大市场的贪婪本性。
频频出现的洋品牌问题,已经传递出一个明确的警示信号:监管部门必须严厉督促洋品牌遵守合法与诚信的市场底线,提高法律威慑力,加大违法成本,并主动加强监管。中国消费者也需要转变消费观念,走出对洋品牌的质量迷信,不要盲目认为外国品牌就等同于高品质和道德。
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企业都需要尊重市场、尊重消费者。过度的宽容和纵容,是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和信任的。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和公正的竞争,才能让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