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成校长谈常州大学特色发展及人才培养创新
蒋军成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阐述了常州大学如何依托石油石化行业背景,精准对接地方和产业发展,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特色发展的结合。
常州大学与改革开放同行,四十余载的岁月里,始终坚持以“化工+”为发展主线,专业涵盖石油石化全链条,从石油开采到石化设备运行自动化控制,均体现出这所学校的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学校不仅拥有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还积极整合国内优质资源,与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等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常州大学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能服务行业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通过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等举措,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以智能制造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为载体,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并试点全程项目制课程,为学生构建更加实践导向的学习体验。在思政课程方面,学校实施“15551”改革,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主动对接国际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学校还联合行业领军型企业,聚焦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发展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常州大学立足地方、服务行业,搭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与众多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学校还成立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产业学院,构建行业认证和学历教育一体融合的教学体系。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常州大学在蒋军成校长的领导下,紧密围绕地方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融合,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蒋军成执掌的常州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立足地方的高校。这所高校不仅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更是将其视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助力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
在常州大学,他们不仅搭建了良好的“台子”,铺设了顺畅的“路子”,更在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下足了功夫。自2009年设立专门负责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机构——技术转移中心以来,该中心在2013年更是荣获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殊荣,目前拥有九个技术转移分中心。常州大学还与省科技厅、教育厅联合试点成立了江苏省技术转移研究院,这是江苏省唯一一家专注于培养高层次、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的专业机构,为培养技术转移研究生开辟了全新的“试验田”。
不仅如此,常州大学还致力于寻找合适的“对子”,结出丰硕的“果子”。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众多知名企业如中石油、中国一汽集团、今创控股等在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还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大学将科研和人才培养相融合,打破了科研和教学的隔阂。许多教授团队和科研项目都会吸纳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得以全面成长。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和科研项目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既懂理论又能实干的有用人才。
常州大学以其鲜明的行业特色、立足地方的服务定位、以及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所高校的举措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记者:王拓 蔡炜 唐颖 流产网报道。